Gartner刚发布了2025年物流技术成熟度曲线。每年看这个类型的报告,都会有些疑惑:为现在仓库的自主移动机器人至少已经到了从低谷稳步爬升的阶段,仓库的仿真建模反而比移动机器人还成熟?
这让我想到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把时间拉长到15年,从2010年看到2025年,Gartner当年预测的那些技术,哪些真的实现了?哪些还在画饼?
翻阅这些年的报告后,我发现了一个规律:物流技术的发展很少有革命性颠覆,更多是务实、渐进的采纳过程。那些能解决具体问题、投资回报清晰的技术往往成功了。而那些概念很炫酷但成本高、集成复杂的技术,要么还在路上,要么已经从曲线上消失了。
01
曲线中兑现承诺的技术
1. 车队(运输)路径与调度 (Fleet (Transportation) Routing and Scheduling)
在2010年的报告中,该技术已经被定位在“生产力成熟期”,预测其在不到 2 年内即可实现完全的主流采用。这一预测被证明是高度准确的。到 2015 年,由于其技术和市场已经完全成熟,正式从报告中"退休"。
在2013年报告中出现的“实时(移动)路径优化” (Real-Time (Mobile) Routing) 技术,是在预先规划好的路线上,根据实时发生的事件(如交通拥堵、新增的临时订单)进行动态调整。
2. 软件即服务 (SaaS) 模式的物流执行系统
2010年,SaaS SCE在“启蒙爬升期” (Slope of Enlightenment),预测其主流采用周期为2至5年。到 2017年,该技术因达到成熟而被移出技术成熟度曲线报告。
SaaS 的成熟标志着物流技术的价值核心,开始从软件内部的功能特性,转向由软件连接而成的外部生态系统的力量。这一转变深刻地影响了后续的技术发展。
3.实时运输可视化平台 (Real-Time Transportation Visibility Platforms)
实时运输可视化平台的演进历程充满了波折,但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类技术的早期雏形,如“全球物流可视性”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停滞在“幻灭期低谷”。
转折点出现在2018年前后技术被重新命名和定位为“实时可见性平台” (Real-Time Visibility Platforms),其发展轨迹开始加速。这一加速的背后有多重驱动力:首先,API技术的成熟和普及极大地简化了系统间的集成;其次,电子记录设备法规的强制推行,使得大量卡车的位置和状态数据变得标准化和易于获取;最终,到2022年,该技术成功抵达“生产力成熟期” ,并在2024年被视为一项成熟技术。
4. 仓库机器人(Warehouse Robots)
2013年,当“仓库机器人”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上时,它代表的是一种遥远而充满变革潜力的未来。报告将其置于“技术萌芽期”,并给出了极为谨慎的预测:达到成熟应用阶段需要“超过10年”。
进入2021年,仓库移动机器人的市场形成了爆发式增长,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单一的类别已经无法概括市场上涌现的各种专业化解决方案。2021和2022年的技术成熟度曲线报告中,出现了多个细分的机器人技术类别,每个类别都有其独特的定位和发展轨迹 :
机器人货到人系统 (Robotic Goods-to-Person Systems)
协作式通道内拣选机器人 (Collaborative In-Aisle Picking Robots)
“移动机器人分拣系统”** (Mobile Robotic Sortation Systems)
到2025年,随着极智嘉的上市,我们认为仓库机器人至少已经是一个成熟度在稳步上升的阶段。
02
那些“永远在路上”的技术
1. 运输预测与仓库劳动力预测
预测类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堪称“永远的明天”。“运输预测” (Transportation Forecasting) 最早出现在2013年的报告中,当时的预测成熟期为“超过10年” 。此后的十余年间,这项技术几乎一直在“创新萌芽期”或“期望膨胀期”徘徊。
与此类似,“仓库劳动力预测” (Warehouse Labor Forecasting) 于2018年首次出现,预测成熟期同样是“超过10年” 。到2024年,它也依然位于“期望膨胀期”,预测成熟期为“5-10年” 。
这两项预测技术长期无法成熟的现象,揭示了物流技术栈中一个深刻且持久的结构性断层:战略规划与运营执行之间的脱节。物流运营部门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偏好,即倾向于被动反应式的执行管理,而非主动前瞻性的规划。
2. 用于物流与运输的 RFID 技术
在2010年之前,它被定位为“条形码的革命性替代品”,主要用于库存管理。然而,由于其标签成本远高于条形码,且在单品级别的库存盘点上难以证明其投资回报,这一应用场景在很大程度上失败了。不过,RFID 在资产管理,尤其是在闭环系统中的可复用资产追踪方面,还是有其独特价值的。
3. 物流与供应链中的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技术在2016年左右伴随着巨大的炒作进入了物流领域的技术成熟度曲线,其预测成熟期同样为“超过10年” 。凭借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特性,它被认为非常适合解决供应链多方协作中的信任问题。到 2018 年已抵达“期望膨胀期”的顶峰。到2020年,它依然停留在“期望膨胀期”,并未向前发展。最终,在2022年的报告中,区块链技术被彻底移除,理由是“在物流和供应链执行领域进展甚微” 。
区块链被认为是一个“在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对于许多它试图解决的问题,如货物追踪、单证流转等,市场上已经存在更简单、更低成本的替代方案,例如共享门户、API 集成和中心化的可视化平台。尽管这些传统方案在理论上不如区块链“完美”,但它们足以满足当下的业务需求,且实施起来更为便捷。
03
洞察与未来展望
回顾15年的技术演进,我们能看到几个清晰的规律。
务实永远胜过革命。物流行业更喜欢那些能解决眼前问题、投资回报清晰的技术。车队路径优化能省油费,实时可视化能减少客户投诉,这些价值看得见、算得清。一个解决80%问题的务实方案,比一个理论完美但实施复杂的方案更受欢迎。
复杂系统的成熟时间总是被低估。需要改变流程、整合数据、协调生态的技术,成熟时间几乎总比预测的长。相反,那些能像插件一样装上就用、对现有操作影响小的技术,成熟速度会快很多。
成熟的标志是分化。一项技术开始时往往是个笼统概念,随着市场理解加深,会分化成多个专业化的细分技术。仓库机器人就是最好的例子。
基于这些规律,我们可以对当前的热门技术做些预判:
人形机器人(2024年预测需要超过10年):考虑到技术复杂性和成本,这个预测可能还偏乐观了。它会先在特定的高价值场景找到立足点,而不是马上成为通用劳动力。企业可以关注和小规模试点,但别指望短期内大规模部署。
物流生成式AI(2024年预测5-10年):会出现明显的双轨发展。简单应用会很快普及,比如用AI写客户邮件、生成报告、做培训材料,这些可能不用5年就能成熟。但让AI自主优化运输网络、处理供应链中断这些复杂决策,面临的挑战和预测分析一样,可能需要10年甚至更久。
物流技术的演进告诉我们:在这个行业,成功的创新不是追逐最炫的概念,而是踏实地解决具体问题。那些能让运营更简单、成本更低、客户更满意的技术,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技术。
作者 | Fubing Insight
来源 | 闻道-供应链思维
此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物流沙龙立场
上一篇:A股重磅!科创指数调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