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主要武装力量是八路军和新四军。当时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即八路军的师级干部基本上后来都成长为元帅,而新四军的师级干部则多被授予大将军衔。这一说法虽略带概括,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两支部队在干部培养和战斗实践上的特点。
关于十位元帅在抗战时期的职务,世人早已耳熟能详。朱德同志担任八路军总指挥,是全军的核心人物;彭德怀为副总指挥,直接参与战略部署;叶剑英担任参谋长,统筹作战谋划;林彪出任115师师长,在平型关大捷中大显身手;聂荣臻是115师副师长,善于灵活指挥;罗荣桓则任政训处主任,注重思想政治工作;贺龙领导120师,在晋西北威震敌胆;刘伯承掌管129师,以智勇著称;徐向前为129师副师长,指挥作战果敢坚决;陈毅则担任新四军军长,率部驰骋江南大地。
相比之下,十位大将当时的职务情况就显得更加复杂,需要逐一梳理。首先是粟裕。他早年在新四军中起步时仅任第二支队副司令,司令是张鼎丞。1939年8月,随着江南指挥部成立,粟裕出任副指挥,与陈毅并肩作战,开启了著名的“陈粟合作”。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他被任命为第1师师长,并兼任苏中军区司令。到1944年,苏中军区的地方武装已发展到近44万人,成为庞大的抗日力量。1945年,他又被任命为苏浙军区司令,指挥更广阔的战场。
徐海东在八路军组建时担任115师344旅旅长,政委正是黄克诚,手下还有韩先楚、刘震等后来的上将。1939年他转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总指挥,同时兼任第四支队司令,但因积劳成疾,1940年后便长期休养,未能再亲临前线。新中国成立后,他获授大将军衔,却一度坚辞,认为自己没有上过解放战争战场。但总理一句“此衔不高不低,正好合适”才让他接受。
黄克诚的经历与徐海东颇为相似。他先在八路军担任344旅政委,后又历任第2、第4、第5纵队的政委或司令兼政委。皖南事变后,他的部队编入新四军,出任第3师师长兼政委,之后还担任苏北军区司令兼政委,战功卓著。
陈赓则以骁勇著称。抗战初期,他任129师386旅旅长,麾下陈再道、李聚奎、谢富治等都是后来的名将,被称作八路军的“王牌之旅”。1940年后,他兼任太岳军区司令及纵队司令,屡建奇功。
谭政是十位大将中的政工代表。自1938年起,他担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兼军委政治部副主任,主要负责政治宣传和思想工作,是毛主席最倚重的助手之一。
萧劲光在抗战中主要负责后方工作,他任八路军留守处主任、留守兵团司令,确保延安安全。1942年后,他担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协助贺龙。
张云逸资历极深。新四军成立后,他即任参谋长兼第三支队司令。1939年出任江北指挥部总指挥,麾下副手有徐海东、罗炳辉等。皖南事变后,他又担任副军长、第2师师长,经常代理陈毅主持全军工作。因资历突出,1955年虽为大将,却享受元帅待遇。
罗瑞卿在抗战初期任抗大教育长、副校长,1940年出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参与指挥百团大战。
王树声抗战时曾任晋冀豫军区副司令、代司令,后又任太行军区副司令。1944年,他组建河南军区并任司令,开辟中原抗日根据地。
最后是许光达,他在苏联学习多年,1938年才归国,任抗大训练部长等职。1942年,他出任120师独立第二旅旅长,兼晋绥军区分区司令,在贺龙、吕正操的领导下活跃于晋绥战场。
总体而言,这十位大将在抗战时期的职务虽不及元帅们显赫,但他们在前线、后方、政治、军事各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