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要细说起来,确实有点荒唐味道。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第一时间就掏出“关税大棒”,专门盯着印度的出口下手,把大多数商品的关税直接抬到50%。表面理由是印度大量采购俄罗斯石油,等于间接资助普京打仗。可问题是,这些出口产品包括纺织品、珠宝、药品等,总额动辄上千亿美元,如今价格硬生生被抬高了一半,美国消费者自然兴趣全无。印度政府眼看这一条经济大动脉被堵,担心数百万工人面临失业风险,于是急着寻找新市场,把目光转向了中国。与此同时,印度虽然在公开场合宣称会减少从俄罗斯的石油采购量,但背地里仍保持了大宗买入,想以此维持两头平衡。可这招弄巧成拙,既让美国不满,又让俄罗斯感到被出卖,信任度骤降。
先说关税问题。自2025年8月27日起,美国对印度大多数出口商品加征50%关税。这不是象征性的小动作,而是实实在在的打击。印度经济学者算过一笔账,这个关税会导致对美出口下降至少30%,纺织业和珠宝加工业首当其冲,可能出现大规模工厂停产潮。印度的出口产业本就支撑了数千万家庭,如今等于把就业风险推到了前台。特朗普方面的逻辑相当直接:印度买俄油,就等于给俄罗斯战争输血,所以必须惩罚。甚至还扬言,如果印度不把俄罗斯原油采购量砍到零,关税还要继续往上加。面对这种威胁,印度外长贾尚卡尔公开反击,称此举“不公平也不合理”,强调印度为的是14亿人口的能源安全,而不是为俄罗斯站台。
莫迪政府也清楚光靠嘴硬没用,于是着手推动出口转向。新兴市场里,中国成了最关键的潜在买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进口国,理论上对纺织品、药品需求旺盛。印度出口商协会随即召开会议,派贸易团赶赴上海、深圳,希望打开销路。然而中国市场竞争激烈,本土纺织品价格更低,质量也不差,印度企业很难拿到优势。制药企业也尝试出口仿制药,但中国的市场准入门槛和审批流程繁琐,谈判拖了数月,成效有限。结果是印度对华出口增长有限,但从中国进口的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却节节上升,导致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为了营造友好氛围,莫迪计划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这是他七年来首次访问中国,意在缓和双边关系,但知情官员私下承认,这更像是“不得不为”的无奈之举。
与此同时,俄罗斯的反应颇为复杂。自2022年俄乌冲突以来,印度是俄罗斯石油的最大买家之一,累计为印度节省了超过170亿美元的进口成本。可在特朗普压力之下,印度决定从10月起减少10?0%的俄油采购,并部分转向购买美国原油,以显示“善意”。这一举动让克里姆林宫十分不满,认为印度在关键时刻动摇了,甚至取消了原计划的高层会晤,并减少对印军事技术合作。更糟糕的是,印度的能源成本随之上升,通胀加剧,民生压力倍增,商场和超市的物价标签几乎隔三差五就要更换。俄罗斯则迅速将部分石油出口转向中国和中东市场,削弱了印度的议价地位。
放在更大格局来看,印度的“平衡外交”在这次事件中显得尴尬。莫迪自2014年执政以来,一直推行改革,试图增强制造业竞争力。但这次关税危机暴露出印度商品成本高、质量参差不齐、产业链不如中国完整的短板。向中国市场转身不易,削减俄油采购也未能真正讨好美国。结果就是,美国嫌不够,俄罗斯觉得背叛,双边关系双双受损。印度出口锐减,失业增加,经济增速跌至5%左右,社会舆论压力骤然上升。莫迪虽能稳住政权,但国内外对其能力的质疑不断。
从这场关税风波中,印度得到的教训很深。靠单一市场风险极大,能源安全和出口渠道必须多元化。美国的压力让印度感受到国际博弈的残酷,中国的市场虽然能解燃眉之急,但长期可能形成新的依赖。而俄罗斯的不满也提醒印度:在大国角力中,信任一旦受损,修复代价高昂。说白了,莫迪的应对方式就像生意人换摊位,虽然避免货品积压,但摊位费更贵,竞争对手更多。对老百姓而言,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物价上涨和就业不稳。全球范围内,特朗普的贸易强硬让盟友都叫苦,世界经济一片动荡。中国则在一旁看戏,顺势扩大市场份额。最终,印度只能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艰难取舍,明白了一个道理:国际关系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