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作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医院,正积极推动智慧医院建设。在为期四天的调研中,我们深入了解了医院在临床诊疗、患者服务、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数字化现状,并重点探讨了柔性传感器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场景与实施路径。
目前,医院在生命体征监测方面主要依赖传统设备,如心电监护仪、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等。这些设备虽精度较高,但存在体积大、有线连接、佩戴不适等问题,难以实现患者的连续、移动监测。在手术精准操作、康复评估、远程医疗等场景中,也缺乏高灵敏度、易集成的感知手段。
柔性传感器技术可为医院带来以下创新应用:
在可穿戴健康监测方面,柔性电子贴片可连续采集心电、呼吸、体温等生理参数,适用于术后监护、慢性病管理、老年康养等场景。其轻薄透气特性可提升患者舒适度,促进早期下床活动,减少住院天数。柔性血氧传感器可集成于指套或耳贴中,实现长期、无感化监测,尤其适用于呼吸睡眠障碍患者的家庭管理。
在智能病房建设方面,将柔性压力传感器嵌入床垫或坐垫,可实时监测患者翻身次数、离床状态、呼吸节奏等行为数据,预防压疮和跌倒事件。柔性湿度传感器还可用于失禁护理提醒,提升护理质量与效率。
在手术与康复辅助方面,在手术手套内集成柔性力触觉传感器,可实时反馈操作力度与组织硬度,提升微创手术的精准度与安全性。在康复治疗中,柔性运动传感器可捕捉患者关节活动度、步态特征等数据,为康复评估与方案调整提供客观依据。
在医药冷链管理方面,医院药库、检验科涉及大量试剂、标本、药品的低温保存。将柔性温湿度标签附于冷藏箱或药品包装内,可实现运输与存储环境的全程追溯,确保医疗安全。
低空经济在医疗应急与物流配送中具有突出价值。搭载冷藏箱与柔性传感器的配送无人机,可在院区内部或医联体之间快速转运急救药品、血液标本、手术器械等物资,尤其适用于夜间或交通拥堵时段。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无人机还可用于防疫物资投放与远程测温,减少人员接触风险。
为推动柔性传感器技术在医院的落地,我们建议优先在心血管内科、ICU、康复科等科室开展试点应用,选择技术成熟度较高的产品(如柔性心电贴)进行临床验证。同时,医院信息科需提前规划数据接入与集成方案,确保传感数据能够无缝对接HIS、EMR等系统。此外,还可与医疗器械企业、高校合作申报科研项目,共同研发符合临床需求的新型柔性传感解决方案,提升医院科技创新能力与服务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