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在基辅举行的一场联合新闻发布会上,泽连斯基在聚光灯下的一句话,让刚刚批准对乌克兰援助的欧洲政客们神色骤变。他语气坚定地表示:“乌克兰每个月至少需要10亿美元,而且这笔资金必须专门用来购买美国的武器。”话音未落,台下的记者们立即捕捉到了这句话的分量,而他身旁的挪威首相斯特勒则保持着尴尬而僵硬的微笑。所有人心里都明白,这笔“每月10亿”的巨额支出,最终很可能要从欧洲纳税人的口袋里掏出。
实际上,从8月初欧盟刚刚拨付的40亿欧元援助算起,仅仅在不到三周的时间里,乌克兰就已经向欧洲索要接近60亿欧元的资金。更让人讽刺的是,泽连斯基毫不避讳地将欧洲的钱用途直接公开。就在前一天,路透社还报道称,乌克兰用欧盟资金支付了公务员工资和民生开销;结果第二天,泽连斯基就把新的援助要求明摆出来,直指“购买美制武器”。欧洲政客们虽然心生不满,但他们也不敢真正拒绝。原因很简单:俄军的炮火仍在乌东地区轰鸣,一旦乌克兰战线崩溃,欧洲将不得不直接面对俄罗斯的军事压力。只是,当时的欧洲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张不断扩大的账单,其实是美俄乌三方博弈中精心布下的“陷阱”。 泽连斯基之所以敢如此强硬“要价”,背后站着的正是美国的战略安排和军火商的巨大利益。就在8月18日,也就是他提出新要求的一周前,白宫批准了一笔对乌军售:总计3350枚ERAM导弹,价值8.5亿美元。然而,这份合同的出资方并不是美国,而是欧洲的北约成员国。换句话说,美国只负责提供武器清单,却让欧洲埋单。这种操作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早在今年初特朗普会见泽连斯基时,就直言“美国可以提供武器,但付款得由欧洲承担,美国纳税人不能为此买单。”如今这话正在逐步成为现实。泽连斯基每月10亿美元的诉求,本质上就是美国军工企业的“订单保障”。整个资金流转的链条清晰可见:欧洲掏钱给乌克兰,乌克兰再拿钱去美国下单,美国工厂生产完武器送到乌克兰,而欧洲甚至还要承担运输费用。美国几乎不付出额外成本,却稳稳赚走最大利润。 在欧洲内部,对此态度却分化明显。一些国家心甘情愿掏钱,另一些则在财政压力下勉强支撑。波兰是最积极的代表。新任总统纳伏罗茨基在竞选时得到了特朗普的力挺,上台后更是把“全力援助乌克兰”当作核心外交策略。相对而言,法国和德国则想推动“欧洲主导的援助方案”,希望把资金部分转向乌克兰的基础建设与重建,但最终遭到波兰的强烈反对,理由是必须优先保证战场需求。与此同时,德国、挪威和英国等国家的财政都被拖入困境:德国今年新增的150亿欧元国防预算中,近三分之一被直接划给乌克兰;挪威为了筹集资金动用了主权基金,还削减了社会福利,引发了国内抗议;英国则因为20亿英镑的援助支出,推迟了本国陆军的装备更新计划。 与此同时,俄乌双方都在苦苦支撑。乌克兰的经济几近崩溃,战争造成超过七成基础设施损毁,农业和工业体系陷入瘫痪,大量青年劳动力流失,甚至征兵都需要“抓壮丁”。泽连斯基深知,一旦援助中断,乌克兰不仅会在前线败退,他的政权也会摇摇欲坠。因此,他宁愿被指责“勒索”,也要不断伸手要钱。另一边的俄罗斯,虽然依靠能源出口和冷战遗留下的军工储备维持战事,但战争消耗同样巨大:乌东战场的补给必须提前数月准备,部分军工厂人手不足不得不延长工时,石油出口也因印度减少进口而被迫降价转向中国,利润锐减。 如今的局势已经陷入一种僵局:美国借机大发战争财,乌克兰靠外援续命,俄罗斯凭资源硬撑,唯独欧洲夹在中间,既承担巨额资金压力,又看不到冲突尽头。泽连斯基提出的“每月10亿美元”或许只是开端,真正的考验是欧洲何时意识到,自己已经被困在这场美俄乌博弈的陷阱里,而手里的账单只会越来越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