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贸易与能源博弈的最近一轮施压中,特朗普政府的多点关税并未能完全削弱印度的能源依赖,而接力段落由拜登政府接手,以施压手段阻断印度继续大量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通道。对任何高度依赖进口能源的国家而言,置身此类国际压力之下,仿佛被逼入困境。莫迪政府意识到,只有尽快找到与国际市场波动相抗衡的自给自足路径,印度才能保住能源安全。于是,一项全新的、可持续的能源蓝图——国家绿氢任务——在紧要关头被提上议程。
这个计划不是空谈,而是有清晰目标的蓝图:到2030年,印度不仅要成为重要的绿氢生产国,更要在全球市场中占据约10%的份额。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拟投入超过800亿卢比的资金,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创造约60万个就业机会,同时预计每年可帮助减少碳排放约5000万吨。
然而,一切都不像表面那么光鲜。尽管安永等机构乐观预测,到2030年绿氢的单位成本将至少下降40%,印度仍需跨越一连串艰巨的障碍——包括传输网老化、跨领域政策协同不足、储能和调峰成本居高不下,以及融资环境的复杂性。这些挑战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对印度能源雄心构成现实威胁。
印美印对抗的另一个重要变量,是中国的强力竞争态势。中国在绿氢领域已经打造出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技术水平处于全球前列,且凭借更低的单位生产成本和庞大的产能规模,能够在全球市场上获得明显的价格与供给优势。
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版图中,中国无疑是领头羊。将大量可再生能源并网生产绿氢的模式,使其能够以极具竞争力的成本实现大规模产出。相较之下,印度虽然拥有相对丰富的日照资源,但在产业链建设、制造能力和规模化应用方面仍显滞后于邻近的东部伙伴。这种被称作的“太阳能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印度进入全球绿氢市场的速度与潜力。
更令人担忧的是,印度对进口设备、核心技术的高度依赖,直接抬高了生产成本并削弱了价格竞争力。纵然政府推出若干扶持政策与财政补贴,凭借现有供应链的脆弱性,在短期内要在国际市场实现显著的成本优势,仍然困难重重。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印度的绿氢愿景注定失败。全球能源转型的潮流对印度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关键在于步步为营、脚踏实地的策略实施。第一,必须加大国内在科研、创新和高端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筑牢未来能源安全的技术根基。第二,推进电网的升级改造,提升输电效率、降低损耗,确保可再生能源与绿氢生产之间的衔接稳健无缝。
此外,深化与跨国能源企业、科技与金融伙伴的深度合作,将为印度带来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渠道,弥补本地弱项。来自德国、日本等国的投资、技术输出与培训计划,若能落地并长期执行,极可能成为推动印度绿氢产业突破性发展的关键引擎。
在政策层面,印度需要建立更加清晰、稳定的制度框架,以增强市场对绿氢项目的信心,让投资者看到可预期的长期回报。是否能够在这场全球绿氢竞赛中脱颖而出,仍需要时间观察和持续的政策执行力。但可以确定的是,全球能源格局正在向绿色低碳转型,绿色能源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主方向。印度的绿氢使命虽然充满挑战,却也充满机遇,取决于如何在大国博弈中找到并巩固自己的平衡点,确保在这场能源革命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