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新交所集团CEO罗文才:国际投资者正以长远眼光看待中国资产
中国基金报记者 储是 吴娟娟
日前,新加坡交易所集团(以下简称新交所)在上海举办媒体交流会。新交所表示,致力于进一步扩大中新ETF互联互通,将围绕企业二次上市等重点领域,吸引拥有全球化战略的中国企业;致力于推进中国概念相关产品的双向资本流动等,推动中新资本市场合作深化。
新交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中新ETF互通机制下已上市10只跨境ETF产品,总资产管理规模超过30亿元人民币。
扩大中新ETF互联互通计划
加强指数开发与合作
截至2025年7月,中新ETF互通机制下已上市10只跨境ETF产品,总资产管理规模突破30亿元人民币。
新交所集团CEO罗文才表示,沪新ETF互联互通机制已纳入了多只ETF,涵盖不同行业和资产类别。
新交所将继续与上交所在以下方面开展合作。首先,纳入更多ETF到互联互通机制中,扩大投资范围,致力于吸引中国和新加坡的资产管理公司参与。
其次,加强指数开发与合作。上交所和新交所正在共同开发关于亚洲核心主题、行业和大型公司的指数,希望最终能够落地为ETF产品,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参与亚洲市场增长的选择。
例如,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涌现了许多AI领域的新兴公司。随着亚洲经济持续增长,消费等领域都将获得更多投资者青睐。新交所希望编制相关指数,并成功转换为ETF产品。
新交所还希望通过二次上市支持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筹集资金。
此外,罗文才认为,全球不确定性正不断上升,各国交易所应深化合作,以共同面对相似的挑战。例如,新加坡和泰国已经启动了存托凭证合作项目,连接双方市场。“我们希望将这一合作扩展到整个东南亚地区。交易所之间的数据共享对企业可持续发展也很有帮助。”
国际投资者重新审视中国市场长期投资性
目前,新交所有约60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合计6000多亿美元。其中,约20%的公司来自大中华区,行业和资产类别范围广泛,包括工业、消费和REITs等。总体来看,来自中国的企业在新交所已占有较大比重。
罗文才表示,基于过去几个月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表现,国际投资者正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中国市场。
从数据看,近期,消费领域相关标的和含有中国资产的REITs涨势明显。
美元兑人民币期货等产品交易活跃,机构投资者等占比较大。另外,在T+1时段(即非中国时区的交易时段)的成交量超过1/3。可以观察到,欧洲、美国等地的投资者参与交易。
市场情绪方面,新交所接收到更多关于中国经济和行业的投资咨询。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的工业、消费和房地产复苏等相关话题和领域有浓厚兴趣。
总体而言,基于新交所多资产平台数据的观察,中国资产成交活跃度明显提升,更多的投资资金流入中国。
欢迎中国企业前去融资
拥有全球化战略的中国企业正寻求向东南亚扩张,瞄准东南亚的中产阶级消费者。新交所青睐中国企业,欢迎寻求海外扩张的企业前去融资。
新交所基准指数海峡时报指数(STI)2025年内总回报率接近18%,是东南亚市场表现最好的指数之一。
2025财年,股票市场成交量也显著提高,同比增长超过27%。
股票流动性良好。2024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成立了证券市场工作小组,推出了多种措施,以改善市场流动性。
近期,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还推出了EQDP计划(规模约50亿新币),约20%规模(约11亿新币)分配给三家资管机构,该计划主要致力于提升中小盘股的活跃度。
新交所还简化了IPO申请流程,IPO申请人从申请到上市通常需要6至8周的时间,这为申请人提供了更大的确定性。
新交所拥有若干本地基金,如与淡马锡共同设立的Pre-IPO基金,以及MAS(新加坡金管局)的EQDP计划等,能在企业上市前为其提供支持。上市后,新交所拥有做市商计划来支持流动性,还将为企业提供恰当的估值。
投资者结构方面,新加坡市场拥有广泛而多元化的国际投资者池,涵盖机构资产管理公司、区域资产管理公司、家族理财办公室和散户投资者。
编辑:黄梅
校对:王玥
制作:舰长
审核:许闻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