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华策咨询陆勇
2025年的白酒市场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度调整。当茅台、五粮液等头部酒企以稳健增长展现韧性时,二三线酱酒品牌却在库存积压、价格倒挂、渠道萎缩的泥潭中挣扎。这场调整既是行业洗牌的必然,也是消费理性回归的倒逼。在酱酒品牌从“狂热扩张”转向“价值深耕”的关键节点,二三线品牌如何突破重围?
新一轮调整期的核心特征:酱酒品类的结构性分化
1、产能过剩与品质分化
2022年后,酱酒产能快速释放,但优质基酒占比不足30%。头部企业通过万吨级产能布局巩固品质壁垒,而二三线品牌受限于资金和技术,普遍存在“以次充好”现象,导致市场信任度下降。
2、渠道红利消退
过去五年,酱酒通过贴牌、定制模式快速铺货,但渠道库存积压严重。据统计,2023年二三线酱酒渠道库存周转率较2021年下降40%,部分经销商因资金链断裂退出市场。
3、消费场景变迁
从“政务消费”到“大众消费”的转型中,酱酒价格带加速下移。300-800元次高端市场成为竞争主战场,而二三线品牌在此区间缺乏标杆产品,难以形成消费认知。
二三线酱酒突围的三大阻力
1、品牌认知壁垒
头部酱酒品牌通过“产区背书+文化IP+事件营销”构建品牌护城河。例如茅台的“12987”工艺、郎酒的“庄园模式”、习酒的“君品文化”,均形成差异化记忆点。而二三线品牌多以“地名+酒”命名,缺乏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难以进入消费者“心智清单”。
2、渠道控制力薄弱
头部品牌通过“股权绑定+数字化管理”实现渠道深度渗透。例如茅台实施“经销商配额制”,习酒推行“五码合一”系统,精准掌控终端动销。反观二三线品牌,仍依赖传统分销模式,渠道层级冗长、价格体系混乱,导致终端利润空间压缩,经销商积极性受挫。
3、资金与产能困境
酱酒生产具有“重资产、长周期”特性,优质基酒储备需5年以上。头部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加速产能扩张,而二三线品牌受限于融资能力,普遍面临“生产断档”风险(60%的二三线酱酒企业基酒储备不足3年,难以支撑长期市场布局)
二三线酱酒品牌突围方法论
1、精准定位:从“泛品类竞争”到“细分场景突围”
二三线品牌需摒弃“全面对标头部”的思维,转而聚焦细分市场,打造差异化价值。例如:
价格带细分:避开600元以上高端市场,聚焦300-500元次高端价位,以“高性价比酱香”切入商务宴请、朋友聚会等场景。
人群细分:针对年轻消费群体推出低度化、时尚化产品(如42度酱酒、果味酱酒),或针对女性消费者开发“轻奢酱香”礼盒装。
地域细分:深耕区域市场,结合地方文化(如湘酱、川酱、鲁酱)打造“地域名片”,强化本地消费者认同感。
2、品质升级:从“产能扩张”到“老酒储备+风味创新”
品质是酱酒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二三线品牌需:
强化老酒储备:通过自建或合作方式增加老酒库存,提升基酒品质,为产品升级提供支撑。
风味差异化:在传统酱香基础上,开发“柔和酱香”“陈香酱香”等细分风味,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
透明化生产:通过开放工厂、直播酿造过程等方式,增强消费者对品质的信任感。
3、渠道重构:从“招商压货”到“终端深耕+数字化赋能”
二三线品牌需构建“轻资产、高效率”的渠道体系:
终端深耕:聚焦核心市场,通过“一商一策”支持经销商开发餐饮、烟酒店等终端网点,提升动销率。
数字化工具:利用小程序、直播电商等工具,实现“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的闭环,降低渠道依赖。
C端运营:通过会员体系、品鉴会、回厂游等方式,直接触达消费者,培养品牌粉丝。
4、品牌叙事:从“功能诉求”到“情感共鸣+文化赋能”
在同质化竞争中,品牌需通过情感共鸣和文化赋能建立差异化认知:
文化IP打造:挖掘品牌历史、产地文化,打造专属IP。
场景化营销:结合节日、体育赛事等热点,创造“酱酒+文化”“酱酒+健康”等消费场景。
社会责任传递:通过公益活动、环保行动等传递品牌价值观,提升社会好感度。
5、资源整合:构建产业生态链
通过跨界合作提升品牌势能,通过产业并购实现规模跃升:
与餐饮、文旅、艺术等领域品牌联名,扩大消费场景覆盖。(案例:摘要酒与《中国国家地理》合作推出“山河志系列,实现品牌突围”)
通过收购中小酒厂或基酒企业,快速扩充产能与老酒储备。(案例:华致酒行并购多个区域酱酒品牌,2023年酱酒板块营收增长60%左右)
执行要点:从“战略”到“战术”的落地路径
1、组织变革:设立“品牌创新部”和“数字化中心”,打破传统销售部门壁垒,实现资源整合。
2、人才引进:招聘具备快消品、互联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提升市场反应速度。
3、资金配置:将60%以上预算投入品牌建设和渠道数字化,避免盲目扩张产能。
4、风险控制:建立“动态库存预警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市场趋势,防止库存积压。
结语:突围的本质是“价值重构”
二三线酱酒品牌的突围,本质是从“规模竞争”转向“价值竞争”。这一过程中,品牌需回答三个核心问题:为谁提供价值?如何传递价值?如何持续创造价值?
在调整期的阵痛中,唯有坚持长期主义,在细分市场中构建差异化竞争力,才能穿越周期,成为下一轮增长的赢家。白酒行业的未来,不属于“跟风者”,而属于“破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