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对“家”的内涵,有不同的定义。但,每个人或许都想要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
人与房子之间,总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故事。
而在房地产行业中处于重要一环的房产销售员,是怎么看待行业的风风雨雨的呢?
《房产销售员日记》
的译者
杨柳岸
,分享了她在翻译这本书之后的感受。
[日] 屋敷康蔵|著
杨柳岸|译
未读·纪实|出品
当我刚接到
《房产销售员日记》
这本书时,我家刚刚在日本购置了公寓,自以为对日本房产略懂一二,心里颇有几分底气。
初次听到书名时,我一度“冒昧”地以为这是一本着重介绍销售技巧的“成功学”书籍。然而,真正读起来才发现,这本书更像是一部人生故事集,其精髓是:
人与房子的纠缠与牵绊,描绘了人生百态,众生百相。
作者以房产销售员的身份,亲身参与了许多顾客的人生节点,近距离见证他们的酸甜苦辣与悲欢离合,然后将这些故事的碎片一一捡起来,娓娓向读者道来。不仅如此,作者还袒露心扉,将自己的失败人生经历一并道来。
虽然作者并非职业作家,却有着极强的文字张力,三言两语就让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立体地呈现于眼前。虽然全作品里浸透着辛酸血泪,但读起来却并不沉重压抑,反而贯穿于字里行间的冷幽默时常令我翻译时忍俊不禁。例如第一章里面试者的那双破旧的皮鞋,“吧哒吧哒”地踩在地上的声响仿佛就在我的耳边回荡。
我们似乎一直更看重房子的资产属性和附属价值,却忘记了
房子的本质首先是“家”的载体,是一个具有精神属性的“空间”。
对于大多数日本人而言,一栋房子至少会参与半生的时光。当冰冷的钢筋水泥四方体里,有人的火热的心在雀跃跳动,有家人之间的情感在流淌之时,“家”便诞生了。在这方小小的“家”的空间里,我们真切地活着,正因为有房子这个载体,即使当居住其间的人不在了,TA曾经活着的气息与心跳依然存储于其中,《时间静止的房间》这一章讲述的便是这样的故事。
整本书里,有一章让我忍不住一口气熬夜读完,因为太想知道结局。合上那一章,我的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怎么会这样?要是假的就好了。可惜,正如作者在前文中所说的,这本书里讲述的完全是真人真事。即便作者有意模糊关键信息,好奇心驱使之下,我还是忍不住用关键词搜索,查询到了那则骇人的新闻,作者的笔触之下那般有温度的人,最终却落得那般悲惨的结局。震惊之余,唏嘘不已。
这本书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它的创作背景:作者作为福岛的销售员,亲身经历“3・11东日本大地震”。一直以来,我对于那场灾难都是从宏观的新闻报道的画面去记忆认知的,却很少真正看见无数个体此后的日常。而,也正是通过这本书,我才深刻意识到,那场灾难旷日持久的影响。讽刺的是:黑色的灾难却意外地带动了福岛房地产的繁荣:然而由于物资和人力极度紧张,失去家园的福岛人不得不排队等待家园重建。在此期间,许多暂居在临时安置房里的人们——尤其是贫困的高龄者——甚至没有等到重建的那一天,就离开了人世。让我不禁感叹: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在现实面前是如此沉重。
说来也巧,书中原型公司如日中天时的代言人,正是我最喜爱的一位日本明星。十年前,新宿最繁华的路口曾经竖着他代言这家公司的巨幅广告牌,当时的我还兴奋地和广告牌合影留念。十年后,我竟然翻译了与之相关的书。有种冥冥之中的命运感。只是,当时的我,不曾知晓的是霓虹灯下的醒目的广告牌背后,竟然藏着那么多看不见的污垢与不堪。
在日本亚马逊上搜索会发现这本书乃至整个三五馆日记系列的好评如潮。细想也不意外:
这是一部非常“接地气”的非虚构纪实作品
,书里折射出诸多日本社会问题:从泡沫经济余波,贫困与老龄化问题,到灾害问题,就业与求职,职场霸凌、过劳死与老后贫困问题等等。
从这一层面上来说,
这部作品甚至具有一定的社会学意义。
或许有些人会说,这本书里讲述的都是日本的故事,与我们并无太多的关系。但在我看来,他国之事亦可为鉴。因为,房子与家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主题之一,透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家”与“人”的纠缠与牵绊,也可以重新审视自己对房子,对家的态度,甚至人生节点的抉择。
-本期话题-
你对房产销售的印象是怎样的?
留言区分享~
撰文
|杨柳岸
编辑|泰若克塔
封面
|《卖房子的女人》
图片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