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秦耳】进入九月,暑气渐消。对于饮料行业而言,持续近四个月的夏季销售旺季也渐告一段落。曾经戏称“小甜水”的产业也发展出各类琳琅满目的饮料品类,不过这个行业也正在经历着“有糖”向“无糖”的趋势转变。在如今全民健康意识高涨的当下,消费者不再仅仅满足于味觉享受,而是将更多目光聚焦于健康属性,低糖、无糖成为市场标配。据《2025中国饮品冷饮(夏令快消品)产业趋势报告》中国无糖饮料市场从 2014 年的 16.6 亿元增长至 2025 年的 227.4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38.69%,远超饮料行业整体增速。
在“无糖”饮品快速发展的档口,不少刻意针对的声音也在出现。例如,近期,“每天1杯无糖饮料患糖尿病风险增加38%”的话题登上多个平台热搜榜,引发网友关注。该话题源自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的一项最新队列研究,该研究发现,每天仅喝一杯含有人工甜味剂(代糖)的无糖饮料,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38%,而喝含糖饮料所导致的糖尿病风险仅增加23%。
对于,代糖是否会真的会引发糖尿病,记者在调查阶段,也发现了一则“有趣”的真实史料。早在 1958 年,美国糖业协会因担忧游离糖的不利研究影响销量。为此,该协会开始实施一项长期且有计划的策略 —— 批量资助食品行业的知名科学家,一方面诱导他们发表 “大量摄入糖分对健康无碍” 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则引导他们将心血管疾病高发的原因与脂肪摄入量高强行绑定,却对游离糖的潜在危害刻意避而不谈。
由于这些受资助的研究不仅数量庞大,还多发表于权威学术期刊,其影响力最终左右了 1980 年美国首份膳食指南的制定,该指南中仅重点建议民众减少饱和脂肪摄入,对游离糖的问题却只字未提。尽管长期以来,业界对糖业协会的这些操作早有传闻,但始终缺乏确凿证据,直至 2016 年,相关真相才得以曝光 —— 当年被糖业协会专门资助且在膳食健康指南编纂中握有实权的几位科学家,其与协会之间的往来信件及财务记录被公之于众,显示协会每年向每人提供约 5 万美元的贿赂,以此达成掩盖游离糖危害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确认澳团队对于代糖研究的准确性,记者近期采访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主任,希望找到代糖与糖尿病之间是否有正确的联系。
钟凯主任表示,该研究存在硬伤。首先,该研究引用的数据均为自报,鉴于大多数人一般都记不清自己前一天吃了什么,自报数据难免有误差;其次,可能存在因果关系倒置,比如血糖偏高的人更愿选择无糖饮料;最重要的是,队列研究仅反映关联现象,不能证实甜味剂直接导致糖尿病。
据介绍,糖尿病是代谢性疾病,和糖摄入没有直接关系,更不用说甜味剂了。各国研究均表明,适量摄入甜味剂几乎不会影响血糖水平。甜味剂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膳食中。《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和《成人糖尿病患者膳食指导》均指出,糖尿病患者适当食用添加了非营养性甜味剂食品/饮料是安全的。
钟凯主任表示,甜味剂可作为控糖人群的糖替代方案,但不能直接帮助减重。在膳食总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用甜味剂替代添加糖有助于减少能量摄入,但并不意味着可以依赖甜味剂减肥。减肥的关键在于消耗的热量多于摄入的热量。
对于网络上流传的“赤藓糖醇等代糖‘有害’的国外研究”,钟凯主任认为,这些研究大多属于观察性研究或动物研究,存在明显局限性,不能作为判定代糖危害人体健康的依据。这类研究往往样本量较小,难以代表广泛人群的真实情况;仅能发现代糖与某些健康指标的 “相关性”,却无法证明二者存在 “因果性”;且实验中使用的代糖剂量远超人体日常通过无糖饮料等食品摄入的量,与实际消费场景脱节。
目前,权威机构对赤藓糖醇等代糖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并未因这些研究而改变。资料显示,《Journal of Diabetes & Metabolic Disorders》一项研究认为:赤藓糖醇表现出相当强的自由基清除活性,并具有体外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能力。赤藓糖醇具有抗氧化活性、抑制α淀粉酶和葡萄糖苷酶的特性,可改善抗氧化状态,改善糖尿病后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葡萄糖不耐受。
此外,《Journal of dentistry》一项研究也认为,在临床上,赤藓糖醇抑制变形链球菌的生长,并与木糖醇组合作为抑制龋齿作用。研究表明,发现3至7岁儿童食用含赤藓糖醇的糖果 8 年会导致斑块生长减少、斑块乙酸和丙酸水平降低。
“对于我们消费者,市售的赤藓糖醇几乎都是通过微生物发酵法生产,无需将此类研究结论视为‘健康警报’,不妨以客观心态看待,将其当作 ‘科学八卦’,避免被单一研究误导。”钟凯主任讲到。
在谈到美国糖业曾经的“黑历史”与当前澳洲团队研究的联系时,钟凯称,实际上,《science》杂志后来发表了一项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市立大学合作的历史研究,认为这其中存在很大的误解。“‘上世纪60年代哈佛教授接受糖业资助’确有其事,但舆论错误地估计了那5万美元的影响。美国的营养政策并不是被哈佛教授的研究误导,而是当时科学研究的局限性下的必然结果。”
很多关于无糖饮料的研究,包括上述澳大利亚研究,都存在自报数据误差、因果倒置等硬伤,仅能发现 “饮用无糖饮料” 与 “疾病风险” 的 “关联”,却无法排除饮食习惯、健康状况等干扰因素,更不能证明二者存在 “因果关系”。因此,大众不应仅凭单一研究的 “关联现象” 否定无糖饮料,而应参考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权威评估结果和相关法规标准,避免被缺乏严谨性的研究结论误导。
代糖争议的背后,既是公众健康意识提升的体现,也暴露出科学认知与大众传播之间的差距。面对各类声音,消费者最需要的是保持理性:以国家标准为核心判断依据,结合自身需求选择代糖食品,既不盲目追捧,也不被单一研究结论裹挟而陷入恐慌。唯有以科学为锚,才能在代糖消费的浪潮中,走出符合自身健康需求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