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系西京研究院院长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成员
赵建博士将根据最近一段时间对宏观形势和市场走势的思考,推出《现实十问》系列,回答投资者比较关心的问题。
一、经济到底什么形势?一句话:加速探底,形势紧迫。
二、政策到底什么思路?一句话:上半年用力过度,下半年不见兔子不撒鹰。
三、牛市还能持续多久?一句话:消化分歧,震荡蓄力,强者恒强。
四、房地产何时能见底?一句话:漫长的告别,僵而不死,向死而生。
五、物价何时才能回升?一句话:等待地产触底,或牛市持续慢牛。
六、储蓄新高,钱会去哪儿?一句话:结构分化,挤入强势资产。
七、人民币汇率是贬是升?一句话:升值告一段落,未来取决于中美央行。
八、债券行情终结了吗?一句话:弱势资产的弱势行情,形同鸡肋。
九、黄金还会继续大涨吗?一句话:趋势未改,定价“中国式布雷顿森林体系”。
十、“十五五”行情期待什么?一句话:十三五“互联网+”,十四五“大数据+”,十五五“人工智能+”。
问题一、经济到底什么形势?
一句话回答:加速探底,形势紧迫。
进入第三季度,也就是7、8月以来,虽然股市火热,但是经济骤冷。特别是最新公布的8月数据,基本上是没法看。从投资到消费,从房地产到基建,从企业营收到人员就业,几乎都出现了大幅下探。我在8月初写的《》一文,已经对此做出了预判并进行了分析。
特别是房地产,几乎是无征兆的突然掉头向下。要知道,自去年9月各项托底政策密集推出以来,房地产已经出现了罕见的回暖。这在今年第一季度表现的尤为明显,第二季度特朗普关税战宣战,预期受到影响,但勉强维系。但到了第三季度,形势却陡然直下,从拿地到投资,再到完工和销售,从量到价,几乎都突然大幅跳水。
8月份各项数据骤然变冷
不禁要问,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房地产以及各项实体经济指标突然掉头向下?接下来经济还会继续下行吗,今年5%的GDP增长率目标能否完成?
首先,要清楚一点,由于中国经济的周期性特征,每年的第三季度都是稳增长的压力期。从政策出台的节奏看,每年也基本上都是先快后慢,一季度开门红,二季度集中开工,三季度逐步放缓,最后四季度“尾盘”阶段如果完不成全年任务,各项政策提前出台再集中拉一下。
今年政策出台的节奏也差不多,不同的是4月发生了特朗普发动的“关税闪电战”。作为一种外部冲击,迫使中国政策层全面发力,全民皆兵、厉兵秣马、枕戈待旦,甚至是有些用力过度。无论是地方债、专项债还是超长期国债,无论是“两重两新”还是降准降息,能用的政策都用上了。
于是百感交集的一幕发生了:被诟病了多年的温和反通缩政策,竟然在特朗普的倒逼下实现了市场期待已久的“饱和发力”——实际上就是一次巨大的政策脉冲。以刺激内需的政策脉冲,对冲特朗普发动的压制外需的关税脉冲,可以说是起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顺利而且超额的完成了今年上半年的经济目标,甚至是超过了序时进度0.3个百分点!
然而脉冲之后就是消退,药不能停,但是也不得不停。上半年为了对付特朗普关税战,半年耗尽了6-7成的财政子弹。无论是设备“折旧更新”,还是消费“以旧换新”,其实都是透支未来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企业和消费者吃了政策补贴的药,就会还想着赚政策的便宜,等待下一个窗口期。在以旧换新的政策窗口期内,需求被集中释放了,然后到了7、8月份政策一退坡,各项指标一下子就弱下来了。
原来作为“压舱石”的消费,竟然也大幅向下。数据显示,7月社零增速下行至3.4%,8月这一趋势延续,主要原因是“国补”资金的消耗以及近期部分地区补贴的暂停使得“以旧换新”政策效应的拉动减弱,而前期补贴也使得需求部分前置,对后续增长形成透支,导致家电、家具、通讯器材等“加力扩围”产品增速均有所回落,进而影响消费整体增长,消费端的疲软也对投资产生了负面的间接影响。
可以说7、8月份经济大幅掉头向下,是政策脉冲冲上去之后回落的结果。政策脉冲因素能解释一半以上,另一半可以由周期性因素解释。当然还有一个不可抗拒的因素,就是今年夏天的极端高温(平均温度比往年高0.7度)、雨水偏多(平均降水比往年多10%),导致很多项目不得不停工,人们也不愿意外出消费。
其次,房地产投资和销售继续拖累总需求。我们要清楚一点,房地产周期是周期之母,房地产稳不住,经济就很难稳住;房地产不见底,经济就很难见底。这是决定中国经济运行的主逻辑。很显然,三条红线作为一次去泡沫或去风险的政策冲击,推翻的不止是地产链的多米诺骨牌,还有财政、信用、金融的系统性联盟。
当房地产商的“三高模式”终结,最难的恐怕不是设计、建筑、建材、装饰、家电等产业,而是以土地转让金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地方政府。当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遭到双击,基建投资也随之熄火,围绕着基建链生存的民企也受到巨大影响,至今还被拖欠几万亿的应收款。民企要不来账,大面积的破产倒闭裁员,加重了经济的恶化。这种形势在第三季度,并没有大幅改善,反而在加重。
有一个数据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基建投资连续两个月负增长,跌幅创造多年以来的记录。7月基建(全口径)投资当月同比回落7.3个百分点至-1.9%。8月广义基建投资当月同比录得-6.4%,较上月下降4.5个百分点。这样的降幅解释了经济“加速下滑”的大部分原因——要知道,在房地产投资熄火的情况下,基建投资过去几年一直承担着弥补固定资产投资缺口的重任。可是今天,基建投资也熄火了。
7、8月份基建投资的熄火,主要也是因为政策脉冲,即上半年为了对冲特朗普关税战,将各种财政政策前置。当上半年看到5.3%的GDP增长率后,决策层对形势研判也就从悲观转向乐观,政策端就放慢了节奏。地方财政一旦放慢节奏,基建也就掉头向下了。当然还有一个因素在制约着地方投资,就是基层领导干事创业的氛围。
第三,火热的股市对房地产和其它投资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跷跷板效应。有人问,为什么房地产7、8月份房地产投资和销售跌的这么多,7、8月份到底发生什么?应该有两件事对房地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个是中美关税战持续发酵,影响了购房者的预期。房地产作为一个长久期的不动产,未来预期至关重要——因为20-30年的按揭贷款,对赌的就是未来20-30年中国的“国运”。中美关税战在很多人看来影响的是国运。
另一个非常重要,就是股市变得非常火热,挤占了一些原本购买房子的资金。
有人会产生疑问:股市对楼市的跷跷板效应真的这么严重吗?股市和楼市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个是学术界和业界都关心的问题。我之前也做了一些计量研究,得出的一个初步结论是,股市和楼市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在不同的状态下有不同的相关性。一方面,的确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即卖房炒股或卖股炒房。另一方面,在某个阶段也存在收入效应或财富效应,即股市赚的钱提高了住房购买力。到底哪个效应占主导,我认为要看资产的强势程度。如果在某段时间某个资产过于强势,那么对其它资产就是替代效应。
7月以来,股市开始变得强势,在诸多大类资产中一枝独秀,不仅虹吸了存款、理财的资金,还导致债基大量赎回,股债之间的跷跷板效应非常显著。股市在如此强势的情况下,对房地产市场资金的挤占也不是不可能。
同样的道理,在“三条红线”之前的二十几年,房地产是中国典型的“强势资产”,在很长时间也是挤占其它大类资产的配置资金,或许也是中国股市“熊长牛短”的重要原因。今天,在债券牛市强弩之末,房地产进入“漫长的告别”季节,股市强势崛起并挤占楼市的配置资金也不是不可能。
总而言之,第三季度经济突然掉头向下,可以说是形势非常严峻。既有周期性、季节性原因,更多的是政策脉冲后的扰动和决策层在看到上半年5.3%的成绩后放满了稳增长政策节奏,又有了底气保持“战略定力”。基于这种形势,相信接下政策会重新进入密集推出阶段,特别是会倒逼房地产、基建推出重大举措。挑战方面,当前需要注意的是,房价失速可能引发的信用和金融系统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