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多国密谋对中国稀土卡脖子 专家:暴露其产业焦虑
据外媒报道,G7集团和欧盟近期正在酝酿一项针对中国稀土产业的限制措施,计划通过设定最低价格、加征关税和碳税等手段,试图削弱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的主导地位。这一举动暴露出西方国家在关键矿产供应链上的战略焦虑。
知情人士透露,包括美国、欧盟成员国在内的30多个国家正在讨论建立稀土价格联盟。澳大利亚已率先考虑对中国稀土实施最低限价政策,加拿大表现出积极态度,欧盟也在研究类似方案。这种抱团行为反映出西方国家既想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又难以割舍中国稀土的价格优势和技术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4月中国对部分关键矿产实施出口管制后,西方企业立即出现稀土荒的连锁反应。欧盟官员甚至无端指责中国将稀土武器化,却对自身供应链的脆弱性避而不谈。
为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西方国家曾尝试多种替代方案:美国投入巨资重启本土矿山,欧盟甚至研究过太空采矿的可行性。但现实很骨感——这些项目或因成本过高,或因技术瓶颈,大多收效甚微。
分析人士指出,西方的新计划包含两个关键手段:一是通过行政干预压低稀土价格,二是设置贸易壁垒。前者可能引发中国企业的反制,导致供应短缺;后者则可能重蹈特朗普政府对华关税战的覆辙,最终让本国企业承担额外成本。
这就像走进超市想买打折商品,却威胁店员必须降价,否则就举报商店。一位行业专家形象地指出,结果可能是商店直接停业整顿,顾客反而无货可买。
更值得玩味的是,西方内部对此也存在分歧。德国汽车制造商担心供应链中断,法国则关注本土产业保护,美国内部也有不同声音。这种各怀心思的联盟,即便出台政策也难形成合力。
中国稀土产业的优势源于数十年的技术积累:从稀土分离提纯技术(纯度高达99.9999%),到永磁材料制备工艺,中国掌握着全球80%以上的稀土加工产能。正如业内人士所说:我们的优势不是靠补贴,而是靠上万次实验积累的know-how。
面对西方的围堵,中国稀土企业已做好多手准备:一方面加快技术升级,开发稀土回收利用技术;另一方面拓展多元市场布局。有迹象显示,部分企业正在调整出口策略,优先保障高端应用领域供应。
这场稀土博弈的本质,是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链主导权的争夺。西方国家的矛盾心态暴露无遗:既想维持技术霸权,又无法摆脱对中国制造的依赖。正如观察家所言:当规则制定者开始破坏自己制定的规则时,恰恰说明游戏规则正在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