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欧洲多国接连爆出俄罗斯无人机越境事件,舆论场被炒得沸沸扬扬。但这一连串事件背后,总让人感觉有人在刻意操纵,仿佛在精心编织一张战争恐慌的大网。究竟是乌克兰在自导自演?欧洲国家在配合演戏?美国在幕后操控?还是俄罗斯真的在试探北约底线?这些疑问都值得深思。
最新一起事件发生在丹麦哥本哈根机场。令人玩味的是,在没有任何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丹麦领导人就急不可耐地宣称这是对关键基础设施最严重的攻击,还暗示俄罗斯可能参与其中,并将此事与其他欧洲国家的类似报告联系起来。从波兰、爱沙尼亚、罗马尼亚,再到现在的丹麦,这场俄罗斯无人机入侵的戏码正在欧洲大陆轮番上演。有趣的是,当年特朗普扬言要购买格陵兰岛时,丹麦的反应都没这么激烈。更耐人寻味的是,尽管炒作得热火朝天,却始终拿不出确凿证据。三架大型无人机在首都上空来去自如,号称全球顶尖的北约防空系统竟然毫无反应?丹麦警方坦言无法确定无人机来源,但首相却直接甩锅俄罗斯,这种操作与乌克兰官方的说辞简直如出一辙。
面对指控,俄罗斯方面多次严正否认,并指出乌克兰无人机越境事件频发,同时强调技术故障或第三方操作的可能性尚未排除。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事件每次都成功触发了北约的紧急磋商机制或军事部署,但奇怪的是,始终没有达到触发集体防御条款的程度。要看清真相,不妨遵循谁受益谁嫌疑这个永恒法则。俄乌冲突持续这么久都相安无事,偏偏在和平曙光初现之际,GPS信号干扰、无人机越境等事件突然集中爆发。有分析认为,这可能是俄罗斯在切香肠式地试探北约底线,试图用实际行动来破解北约可能实施的乌克兰维和方案。
但这种推测存在明显漏洞:如果真是俄罗斯所为,势必会刺激欧洲加大对乌军援,加速推进维和方案,甚至可能引发欧洲大规模扩军——这些对俄罗斯而言都是不利局面。在俄乌战场胶着、自身也颇为吃力的当下,俄罗斯实在没有理由主动招惹北约国家,刺激北约直接介入冲突。
更合理的推测是,这可能是乌克兰又一次自导自演的假旗行动。对处于战场劣势的乌克兰来说,拉欧洲和北约下水显然最符合其利益。而且乌克兰在这方面可谓经验丰富。另外,按照西方舆论的一贯作风,若真是俄罗斯所为,他们反而会低调处理。这次如此大张旗鼓地炒作,很可能另有隐情。关注欧洲时事的读者可能注意到,近期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多国爆发大规模示威游行,根源在于生活成本危机引发的社会动荡。
俄乌冲突推高能源价格,美元加息导致欧元英镑贬值,再加上美国征收高额关税,这一系列问题已引发英国游行、法国罢工等社会危机。转移民众注意力、对外转嫁矛盾,似乎成了欧洲政客的救命稻草。同时,乌克兰确实已难以为继,美国正施压欧盟承担更多军援费用,这既能向欧洲收取更多保护费,又能分散国际社会对巴以冲突的关注。
这是否意味着北约在为直接介入俄乌冲突制造借口?可能性不大。冲突初期北约都不敢下场,现在更不会轻举妄动,美国也绝不愿与俄罗斯正面冲突。但若能推动欧洲国家各自行动,美国恐怕求之不得——这还能配合美联储的政策,促使欧洲资本外流。无论这出无人机罗生门的幕后黑手是谁,最终买单的注定是欧洲。有时候不禁让人感慨,第二次世界大战发源于欧洲绝非偶然——当经济危机来临时,通过战争解决资源和市场问题,似乎总是一些国家的传统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