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行情走势有些让股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方面是科技股不断创下新高,一方面是以银行股为代表的金融股陷入不涨的怪圈。银行股不涨的背后或许是国债市场意外走弱,收益率上行引发价格回调,不少机构持有的债券资产出现账面浮亏。这一波动直接冲击了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板块——尤其是依赖国债投资获取稳定收益的中小银行。其中,常熟银行因投资策略与监管要求不符,还收到了监管罚单,进一步加剧市场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忧。
受此影响,整个银行板块在三季度表现疲软,股价普遍下挫,平均回调幅度接近15%。叠加同期白酒与家电行业景气度低迷,市场情绪更是雪上加霜。飞天茅台的市场成交价持续走低,白酒动销不畅;家电方面,尽管内需略有回暖,但出口数据平平,未能形成有力支撑。这些高频数据的疲软,也让投资者对经济复苏的力度产生疑虑。
然而,深入剖析便会发现,当前的下跌更多是短期扰动,并未动摇银行股的长期根基。
国债投资的波动,本质上是利率周期的一部分。银行持有国债,主要图的是稳定票息收入,短期价格波动并不影响到期兑付。即便短期内因市价下跌导致财报上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负,只要不急于卖出,就不会形成实际亏损。更关键的是,银行真正的盈利引擎,从来都不是这点债券价差,而是伴随经济增长而不断扩张的信贷业务和财富管理收入。
真正决定银行长期价值的,是中国经济的底盘——GDP的稳健增长与居民收入的持续提升。过去十年,我国GDP年均增速虽有所放缓,但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依然亮眼。展望未来十年,维持4%至5%的年均增长并非奢望。只要经济大盘稳住,企业和居民的融资需求就会持续存在,银行的资产规模和净息差就有望保持合理水平。
而那些管理优秀、风控得力、零售业务布局领先的银行,完全有能力实现业绩增速跑赢GDP两倍的潜力。试想,若GDP年增5%,银行净利润年增10%,持续十年,复利效应将极为惊人。当前股价的回调,反而拉低了估值,提升了未来的预期回报空间。
有趣的是,市场的分歧往往预示着转折。当“老钱”风格(价值股、银行、公用事业)与“新钱”风格(科技、成长、新能源)争论最激烈时,资金的博弈也最为剧烈。目前,不少价值派投资者已开始悄悄布局低估值银行股,而出于对短期数据的担忧,成长派仍在撤离。这种出价的极端分化,恰恰为下一轮风格切换积蓄了能量。
历史经验表明,市场总在悲观中孕育机会。当所有人都盯着国债波动和白酒价格时,真正该关注的,是那个更宏大、更稳定的增长逻辑——中国经济的韧性与银行盈利的可持续性。眼前的阴霾终会散去,而提前布局的人,往往能笑到最后。
风险提示:文中的看法仅供交流,不构成你的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谢谢点赞、转发与收藏,祝您收益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