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宣布暂停采购澳大利亚铁矿石的消息一出,引发了轩然大波,澳大利亚的媒体、金融市场乃至国际观察家纷纷关注。表面上,这只是一次简单的采购暂停,但背后却隐藏着中国对全球大宗商品定价权的一次强力出手。
澳洲的媒体对此反应激烈,纷纷发声表达忧虑。ABC新闻指出,这一举动是“定价权争夺”的升级信号。《澳大利亚人报》则直接称其为“商务对峙”,并警告如果局势不解决,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甚至《澳洲金融评论》批评政府反应迟缓,强调中国对铁矿石的出口需求“必须畅通无阻”。
为何这么紧张?因为铁矿石对澳大利亚来说是命脉所在。2023年,澳洲铁矿石出口量达到9亿吨,其中85%销往中国,占其GDP的5%以及西澳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可以说,铁矿石在澳大利亚经济中的地位,堪比石油对中东的意义。
此次中国暂停的,正是通过美元结算的铁矿石交易,尤其是必和必拓的海运矿石。这意味着即便货船已经出发,中国也不收货、不付款,这无疑对澳洲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许多人会问,为什么中国突然这么有底气,敢在铁矿石采购上强硬出手?这并非突如其来的举动,而是早有铺垫。早在2022年,中国便成立了“中国矿产资源集团”,通过将各大钢铁企业的采购行为整合,实现了统一的采购和谈判,从而增强了议价能力。去年9月,中国就已经提醒国内钢厂,避免继续采购必和必拓的一些产品,而这次的“暂停采购”,则是进一步表明中国正在推动铁矿石的“去美元化”,并仅保留人民币结算通道。
这一动作背后,反映的是中国更深远的战略布局。中国不仅已经与巴西淡水河谷完成了首批人民币结算的铁矿石交易,且非洲多国也愿意接受人民币结算。同时,中国还在减少美债持有、增加黄金储备,这一切都在为未来的国际金融变革做准备。
铁矿石作为全球工业的“钢筋水泥”,长期以来依赖美元结算,而美元霸权让美国通过印钞控制全球经济。然而,中国通过推动人民币结算,意在打破这一美元主导的金融格局。如果中国成功推进人民币结算的铁矿石贸易,未来石油、天然气、金属、粮食等大宗商品也可能跟进。这不仅是一场贸易摩擦,更是一次金融突围。
中国的准备工作早已展开。在矿产资源布局方面,中国在几内亚投资建设西芒铁矿,预计年产1.5亿吨,并修建了600公里铁路和深水港。此外,国内的废钢循环体系也在逐步建设,到2025年,废钢用量将超过3亿吨,进一步减少对澳大利亚铁矿石的依赖。
中国的底气不仅来自巨大的市场需求,还来自全球资源布局、强大的谈判能力和日渐成熟的人民币结算体系。过去,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铁矿石买家却在谈判桌上屡屡处于被动地位;而现在,中国通过统一采购系统和全球资源布局,已经成为主导者。
这次暂停采购仅是一个开始,但它所释放的信号深远且重要:澳大利亚的财政部长已经紧急计划与中国方面会面,必和必拓也尚未做出回应。全球都在关注,中国接下来会如何行动,人民币结算是否会进一步推广,全球大宗商品的交易规则是否会因此发生变化。
总结这一场风波,可以说:“以前中国没有话语权,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实力;现在,实力已经到位,规则也可以由我们来定。”
铁矿石贸易只是一个开端,未来全球金融格局的变化,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