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外资企业在国内文旅市场的活跃度明显提升,不再是以往偶尔现身的状态,反而频频有新动作。
这些外资企业在挑选文旅项目时,有着清晰的自身逻辑,不会盲目出手,更倾向于挖掘有潜力的项目进行布局。
它们凭借自身在运营、资源整合等方面的经验,试图在国内文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而这一现象,也让原本就竞争激烈的文旅市场,呈现出了新的态势。
外资为啥盯上中国文旅烂摊子?
最近几年,外资在国内文旅圈动作挺多,不像以前那样少见了,这背后其实有政策在撑腰。
从2021年开始,国内放宽了娱乐场所营业的审批条件,外国投资者能依法在国内开娱乐场所,连外商投资比例限制都取消了。
就拿2021年来说,韩国私募基金巨头MBK就一口气收购了好几家海洋主题乐园,还拿下了郑州一个乐园超过六成的股权。
到了今年9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又发了通知,取消了资本项目外汇收入及其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不能买非自用住宅性质房产的限制,像酒店、商铺这些都能投了。
这明摆着是鼓励外资来国内商业地产领域闯荡。
得益于政策扶持,外资动作频频,去年年初,新加坡金鹰集团便有所行动,将上海外滩一家顶级奢华酒店收入囊中。
今年7月,全球资产管理巨头施罗德资本还和浙江的一家企业联手,设立了30亿元的地产基金,专门盯着长三角核心城市的优质写字楼和消费类基础设施。
不过外资可不傻,不是随便什么烂摊子都接,就说MBK吧,它做投资很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专门挑那些有潜力的困境资产。
在之前收购海洋主题乐园时,那么多项目里它只选了4个,还只拿了郑州那个项目超半数的股权。
这次收购苏州的那个电影主题乐园,也是看中了它的好位置,在阳澄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核心区,既能承接上海的客流,还能辐射周边经济活跃的新一线城市。
要知道,对主题乐园来说,客流就是命根子,长三角地区交通方便、消费市场火、高净值人群也多,自然成了外资眼里的香饽饽。
MBK花1亿元就把这个总投资35亿元、亏了好多年的乐园盘活了,2025年暑期试运营,接待客流就有35万人次,单日最高2万人,收入同比涨了68%,这效果确实厉害。
本土企业的“迪士尼梦”为啥总破灭?
说起本土企业做主题乐园,那真是一把辛酸泪,之前国内不少大企业都想打造中国版“迪士尼”,结果没一个成功的,华谊兄弟就是典型例子。
早年间,华谊兄弟在影视圈风头正劲,还登陆了创业板,手握多部热门电影,创始人定下“去电影化”策略,想搞实景娱乐,要把公司打造成中国版“华特迪士尼”。
并且还说要在4到5年内,在20个城市落地实景娱乐项目,预计这些项目每年能贡献180亿美元收入,听起来特别美好。
苏州的那个电影主题乐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从2011年拿地,2015年开工,总投资35亿元,2018年才开业,前前后后折腾了7年。
为借IP盈利,华谊兄弟将旗下《非诚勿扰》《集结号》等热门电影IP引入乐园,精心打造7个电影主题区域,更有甚者,将一部电影的全球首映礼置于此地,以壮声势。
可谁能想到,乐园一开业就亏了,2018到2020年,运营公司分别亏了1.34亿、1.62亿和0.93亿,到2024年,这个项目直接进入破产重整阶段,最后被MBK收购了。
其实不止华谊兄弟,很多本土企业做主题乐园都栽了跟头,主要问题还是出在IP上,本土的IP大多热度不持久。
跟迪士尼的“米老鼠”、漫威的“超级英雄联盟”根本没法比,就连一些电影的续集票房都没保障。
比如《非诚勿扰3》票房就惨不忍睹,而且这些IP对应的电影题材大多面向成年人,不像迪士尼那样“老少通吃”,吸引不了亲子游客。
更重要的是,很多企业把钱都砸在硬件建设上,在内容孵化、精细化运营和长期品牌塑造上舍不得投入,碰上经济环境变化,资金周转不过来,项目就只能搁置或者出售。
外资是怎么盘活困境文旅项目的?
外资收购这些困境文旅项目,可不是随便买买,而是有自己的一套改造和运营方法。
MBK之前就有成功案例,2009年和高盛一起投资了连年亏损的大阪环球影城,到2015年,这个影城的客流量就超过了东京迪士尼海洋公园。
这次改造苏州的那个乐园,MBK也有清晰的思路,一方面引入了“奶龙”这个IP,专门打造适合亲子游的区域,解决了之前乐园受众单一的问题。
另一方面,结合苏州本地文化,搞了《状元归来》这样的项目,还尝试做夜游经济,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MBK并未耗费大量精力培育新IP,而是依托现有IP因地制宜地改造乐园,从而符合游客们的需求,从试运营成效来看,这样的做法十分的有效,彰显出策略的合理性与实用性。
现在外资纷纷抄底中国文旅项目,本质上是对中国文旅市场有信心,随着这些资金的注入,那些曾经的“失败资产”也能重新发挥价值。
而像华谊兄弟这样的本土企业,虽然这次折戟沉沙,但也给整个行业提了个醒:做主题乐园不能只靠一腔热血和短期的IP热度,还得有长期布局的耐心,在内容和运营上多下功夫。
未来中国文旅行业,可能会因为外资的加入,呈现出不一样的景象,但本土企业要想真正实现“迪士尼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结语
外资借政策东风在国内文旅市场稳步推进,本土项目却因自身困境暂时遇冷,这样的行业格局短期内或难大幅改变。
但本土项目并非毫无机会,随着国内文旅消费需求持续升级,若能找准自身定位,在运营、内容等关键环节发力,未必不能扭转局势。
未来,本土文旅项目能否抓住机遇实现翻盘,不仅关乎企业自身发展,也将影响中国文旅行业的整体走向,这值得整个行业持续探索与实践。
上一篇:原创 乌克兰大断电,普京甩出290亿吨王牌,澳洲铁王座不保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