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原财经
属于AI的技术革命,再次迎来一波造富神话。
Edwin Chen,Surge AI创始人,这位37岁的华裔面孔,即将收获一笔10亿美元的首轮融资。融资过后,其对应估值或将升至约240亿美元,而持有75%股份的创始人Edwin Chen,身家也水涨船高至180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Edwin Chen首次入选《福布斯400》,并成为今年榜单中最年轻的一位亿万富豪。
榜单公布后,硅谷创投圈集体愣住了——这位没有媒体报道,没有公开演讲的Edwin Chen到底是谁?甚至网友们扒开他的领英简介都只看到一句话:“构建Surge AI"。
据悉,Edwin Chen曾在谷歌、脸书和推特(X)任职,在AI浪潮中悄然创立了数据标注公司,Surge。Surge或许是AI圈最低调、最赚钱的独角兽,成立不到五年,其年营收已超10亿美元,在最新的福布斯专访中Edwin Chen透露,公司几乎从创立首日就实现了盈利。
又一个AI界传奇创业者的形象跃然纸上。
01 赛博数据工厂
在当下最火热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中,数据标注公司为其提供了大量“干净、精准”的训练数据。
人工标记的数据对模型性能影响深远,是AI产业中最基础、最不可或缺的角色。正如英伟达掌控了算力命脉,数据标注公司则卡住了AI的数据入口,因此数据标注也被业内戏称为“赛博富士康”,AI产业的“卖铲人”。
比起竞争对手Scale AI,Surge AI显得十分低调,公司主页没有炫酷的互动,只有一堆纯文字介绍,最鲜明的一句是“数据质量决定抱负上限”。
Surge声称其方法不同于旧式的数据标注模式,旧式的数据标注模式往往雇佣全球欠发达国家的人员,以每小时几美分的报酬让他们坐在电脑前区分猫和狗。而Surge则创造了一种人机协同的变通方案:由AI生成数据并自行标注,但由人类评估其表现。
就是这样一家数据标注公司,成立5年,员工250名(包括全职、兼职和顾问),0融资,就实现了2024年营收12亿美元,超过了Scale AI公司同期8.7亿美元的营收,还拿下谷歌、Meta、微软以及AI实验室Anthropic和Mistral等大客户。仅Meta一家,其生成式AI部门去年在Surge AI的全流程标注服务上的支出就超过了1.5亿美元。按收入计算,Scale AI已经成为该行业最大的企业。
Surge创始人Edwin Chen此前低调到几乎无人识,媒体采访后形容他是“言辞冗长、才华横溢且性格古怪”的人。面对1000亿美元的收购报价,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被称赞Surge相比同行在资源使用上更有效率时,Edwin Chen自信回应,一方面我们确实高效,另一方面很多同行本质上不是科技公司,他们更像是“人力外包工厂”,或是“伪装成科技公司的外包公司”。
随着行业迅猛发展,Surge的愿景更宏大了,他们希望成为一家引领AI行业的发展的企业,这意味着身居幕后多年的Edwin Chen,要更多的走向台前,将自己定位为更具影响力的思想领袖。
02 做难而高质量的事
与Alexandr Wang年少成名、辍学创业不同,Edwin Chen年长十岁,从麻省理工毕业之后,曾经在谷歌、Dropbox、Facebook、推特等公司工作。2020年创业时,Edwin已经33岁。但相同一点是,他也是华裔,也是不折不扣的天才。
Edwin出生于1988年,九十年代他的父母从台湾移民到美国,经营着一家中泰美式餐厅,其童年就是在自家后厨度过的。父母每天工作十余个小时,他就在收银台旁写作业。八年级那年,他学习了微积分,《微积分的力量》彻底改变了他一生的轨迹——“当我发现数学能解释宇宙规律时,就像找到了人生的密码本。”
17岁那年,Edwin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数学、语言学和计算机,毕业后先进入对冲基金Clarium Capital从事算法工作,又先后在推特、谷歌和脸书工作,多个岗位的工作内容都涉及内容审核和推荐算法。
当年在推特担任搜索模型的负责人时,团队需要给5万多个商户做标注,结果外包商返回的结果漏洞百出,居然出现了咖啡馆标注成医院的低级错误,使得团队不得不亲自下场标注,白白搭进去几个月功夫。
再后来带领团队开发Facebook内容推荐算法,当耗资千万美元的模型上线后,用户留存率不升反降。他在复盘会上拍了桌子:外包团队错把“讽刺帖"标为“正面内容",理解不了隐喻的表达方式。
Edwin真正意识到了数据标注的重要性,也发现靠低廉的劳动力去标注根本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彻底厌倦了那些「完全是垃圾」的数据,在2020年,他辞去高薪工作,离开推特创立了Surge AI,并在旧金山公寓里用一个月就写出Surge AI首个版本。
Surge AI与旧式标注公司不同,从成立从一开始选择了更难的道路,走「高质量标注」的路径,主打质量和专家匹配。他希望让AI能够真正学会“人类的复杂性、人性的丰富性”,请了斯坦福、普林斯顿和哈佛的教授来训练AI。这与主打规模和自动化路径的Scale AI区别开来。
在业务上,Surge的首批客户很多都是通过他自己建立的「数据科学博客」获得的,不过他拒绝透露具体名单。
在融资方面,Edwin显得更为克制,创业初期就做了一个“反硅谷”的决定:不要VC的钱,靠着自己在谷歌打工的自有资金打造出如今估值240亿的Surge。他说“我们自筹资金的原因之一是我一直讨厌硅谷的地位”,他讨厌筹集大量资金然后不得不花掉的想法,并将典型的由风投支持的硅谷初创公司描述为「快速致富的计划」。据传,Edwin还定下了三条铁律:不融资、不烧钱、不接简单订单。
Surge的产品上线不到12个月,营收就突破了八位数,随后又精准押中大语言模型风口,与OpenAI、Anthropic、谷歌、微软、Meta等巨头达成合作。Edwin Chen在采访中透露,公司几乎从创立首日就实现了盈利。也正是因为不需要钱,不需要销售推动,不需要为利润妥协,Surge围绕“隐私优先、安全第一”构建,成为医疗、政府等这些最重视AI伦理与数据治理机构的首选供应商。
“AGI不会从一堆错误数据中诞生。我们要解决真正复杂的问题,做到高质量数据的代码输入。”Surge为此专门搭建了一个Surge Force的精英网络,想进这个网络,除了过硬的专业背景,所有标注员还需提交5道试写题目,经另一名资深标注员审核通过后才可加入团队,比进常春藤还难。
03 创新为王
Edwin Chen带领Surge突出重围,成长为福布斯最年轻亿万富豪,只是当下AI造富浪潮的一个缩影,在这背后是是一场事关全球的技术大变革,是越来越多勇于创新的年轻人在世界舞台亮相。
在海外,三位90后创办的AI搜索引擎公司Perplexity,刚刚斩获2亿美元融资承诺,估值达到200亿美元;法国初创公司Mistral AI即将完成20亿欧元融资,公司估值高达120亿欧元,背后操盘者同样是三位高智90后。
更不可忽视的是,在世界大舞台上,像Edwin Chen这样的华人也成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时代》杂志揭晓的2025年全球百大AI人物榜单中,领军者由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与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等6位华人撑起半壁江山,而聚焦AI与垂直领域交叉突破的创新者中,除了本文介绍的Surge AI创始人Edwin Chen,还有小马智行创始人彭军等共3位华人上榜。
而在国产AI舞台,同样站满热血科技青年,“华为天才少年”彭志辉、深势科技的宋亚宸、Kimi的杨植麟等等,一批年轻人正在走向科技的舞台中央。他们都是90后,曾被认为是“吃不了苦的年轻人”“垮掉的一代”,却扛起中国科技大旗,以创新为矛,人才为盾,触摸全球最前沿科技,用实力与世界同频。
放眼全球,属于创新者、进击者的时代,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