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自然堂全球控股有限公司向香港联合交易所正式递交上市申请,这一动作标志着这家成立24年的国货美妆企业正式叩响资本市场大门。作为中国第三大国货化妆品集团,自然堂集团此次IPO由华泰国际与瑞银集团联席保荐,拟募集资金用于品牌升级、技术研发及渠道拓展。
值得注意的是,这家年营收超46亿的企业背后,是创始人郑春颖家族高达87.82%的绝对控股权,而过度依赖单一品牌"自然堂"、线上流量占比近七成、研发投入不足等行业痛点,也随着招股书的披露浮出水面。在美妆行业竞争加剧、技术壁垒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当下,这家老牌国货能否突破"流量依赖症",构建多元化品牌矩阵,成为资本市场最关心的命题
家族控股超八成引争议
上市后小股东会沦为“陪跑”吗?
自然堂集团的股权结构堪称“家族式治理”的典型样本。招股书显示,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郑春颖、郑春彬、郑春威、郑小丹四兄妹通过创始人BVI公司及离岸控股实体,合计持有公司约87.82%的投票权,形成绝对控制权。“兄弟连”式治理模式在资本市场上并非孤例,但如此高比例的股权集中仍引发投资者对小股东权益保障的担忧。
郑春颖作为集团灵魂人物,其职业生涯颇具传奇色彩:1964年出生于辽宁辽阳农民家庭,1980年代以辽宁省文科第二名考入东北财经大学,后进入辽阳市财政局工作十年,1990年代辞职下海,从电影放映、美容院经营起步,最终在上海创立伽蓝集团(后更名为自然堂集团),推出国民级美妆品牌“自然堂”。
如今,这位61岁的创始人与其三位亲属共同掌控着公司命运,董事会九名成员中四名执行董事均来自郑氏家族,形成“决策—执行”高度统一的治理结构。
为优化股权结构,自然堂在IPO前引入战略投资者。2025年,加华资本以3亿元投资获得4.2%股权,欧莱雅旗下全资子公司美町两次合计投资4.43亿元,持股6.67%。
按此计算,公司Pre-IPO轮估值约71.4亿元。但即便引入外部资本,郑氏家族仍牢牢掌控决策权。招股书显示,董事会9名成员中,郑春颖任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其两位弟弟负责战略规划,妹妹担任非执行董事,形成典型的“家族治理”特征。这种模式在上市初期可能保障战略连贯性,但长期来看,如何平衡家族控制与市场化治理,将是自然堂必须面对的课题。
值得关注的是,自然堂集团在招股书中强调了“独立非执行董事”制度,但四名执行董事均来自郑氏家族,非执行董事仅郑小丹一人。这种结构下,如何平衡家族决策与公众公司治理需求,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
更令投资者担忧的是,集团旗下五大品牌中,除“自然堂”外,珀芙研、美素、春夏、己出四个子品牌合计贡献不足5%的营收,市场声量薄弱,多元化布局成效未显。这种“主品牌独大”的格局,与家族控制下的战略保守性不无关联——当资源过度集中于单一品牌,子品牌难以获得充分发展资源,最终形成“鸡蛋放在一个篮子”的风险。
从“流量依赖”到“增长瓶颈”的挑战
自然堂的上市之路,既依托主品牌的稳健基本盘,也暴露出多重结构性风险。首当其冲的是品牌结构失衡——2022至2025年上半年,自然堂品牌贡献收入占比始终在95%左右,2025年上半年达94.9%,对应23.23亿元,而珀芙研、美素、春夏、己出四大子品牌合计仅占5%。
“单腿走路”模式,在美妆消费细分化趋势下暗藏危机:主品牌增速趋缓,2025年上半年同比仅增5.5%;子品牌中,定位高端抗老的美素、科技抗光老的春夏市场声量薄弱,科学护肤品牌珀芙研与婴童功效品牌己出尚未建立竞争优势。
品类集中同样制约发展。2025年上半年,护肤品类贡献87.3%的营收(约21.38亿元),彩妆、个护等品类未能形成新增长极。相比之下,行业龙头珀莱雅已通过多品类布局实现风险分散,2024年线上占比约55%,而自然堂线上收入占比高达68.8%,其中直营占比超54.3%,对线上流量依赖度远超同行。
“流量驱动”模式虽带来短期增长,却隐藏着长期隐忧——当美妆赛道转向研发技术竞争时,自然堂面临自主专利原料缺失的困境。
盈利效率承压更凸显发展瓶颈。2025年上半年,自然堂毛利率为70.1%,低于巨子生物、毛戈平等超80%毛利率的企业,也低于珀莱雅、上美股份等超73%的企业。净利润率仅7.8%,与毛戈平、上美股份超34%的净利润增速形成鲜明对比。
高企的销售及营销成本是主因——2022至2024年,该费用占收入比重从54%升至59%,2025年上半年仍达55%。若流量成本持续攀升而转化率未突破,高额营销支出将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甚至陷入“流量依赖-促销降价-利润压缩”的恶性循环。
存货周转效率亦落后于同行。2025年上半年,自然堂存货周转天数103.1天,虽较2022年的146.6天改善,但仍长于珀莱雅的81.35天。在供应链管理、库存优化方面,自然堂需向行业标杆看齐,以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此外,研发投入不足构成长期隐患——2022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研发支出仅3.48亿元,研发费用率从2.8%降至1.7%,远低于行业头部企业普遍3%以上的水平。尽管自研成分“极地酵母喜默因”展现潜力,但成果转化滞后,需加大投入以构筑技术护城河。
在资本市场的大考中,自然堂能否凭借主品牌的稳健基本盘、Pre-IPO轮融资的资本加持,以及战略调整的决心,突破现有瓶颈、构筑长期竞争力,将成为其能否赢得投资者青睐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