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国内房地产市场风波迭起,烂尾楼现象愈发普遍。开发商资金链的断裂,是导致这些尚未完工的房屋停工的主要原因。而资金链的断裂,又可归结为两大症结。
首先,国家宏观调控的“三道红线”政策,无疑收紧了开发商的融资渠道。当资金无法顺畅流入,开发商自然会面临流动性危机。其次,房地产销售业绩的锐减,使得回笼资金的速度大幅减缓。房屋难以及时售出,资金链便捉襟见肘,最终导致烂尾楼的悲剧一再上演。
烂尾楼的出现,让广大购房者深陷痛苦之中,他们日夜期盼着能早日拿到属于自己的新家。面对这烂摊子,人们唯一的希望便是找到“接盘侠”,即其他有实力的房企能够接手并完成后续建设,让购房者不至于无家可归。
然而,新房市场的困境只是冰山一角。二手房市场的情况,甚至比烂尾楼更为严峻。在许多老旧小区,大量房屋已成为“无主户”,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这一现象更为突出。那么,随着小区内“无主户”数量的增加,将会引发一系列怎样的后果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其一,老旧房屋面临无人继承的窘境。如今,老旧小区的主要居民群体多为老年人。一旦他们离世,房屋便空置下来。究其原因,年轻一代更青睐居住环境优越的新房,对老旧房屋鲜有兴趣,因此继承者寥寥。此外,由于老旧房屋居住人数的减少,推动旧区改造也变得困难重重,因为任何改造方案都需要大多数业主的同意方可实施。
再者,即便是年轻人愿意继承,也面临着沉重的经济压力。物业管理费、取暖费以及未来可能征收的房产税,都将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出售老房也并非易事,在当前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即便大幅降价,也难以找到买家。
其二,住房空置率持续攀升。老旧房屋居住条件的劣势,促使原有的居民纷纷搬离,导致房屋空置率居高不下。最终,只剩下一些经济条件有限、无力搬离的居民留守。然而,空置率的升高也意味着缴纳物业费的业主越来越少。即使是留下的居民能够按时缴费,但随着缴费业主人数的减少,他们所获得的物业服务也随之下降。如此一来,整个老旧小区的居住环境便会逐渐陷入脏乱差的境地。
其三,房屋产权的界定日趋模糊。部分房龄超过三十至五十年的老房子,其建造年代可追溯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多由用人单位出资建造。如今,当年的国企和机关事业单位早已不复存在,这使得现有居民在证明自己对房屋的产权归属方面面临困难。
产权界定不清的老旧房屋,在二手房市场的销售前景堪忧。在新建商品房都面临滞销的当下,这类产权不明晰的房屋,更是无人问津,很可能最终“烂”在房主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