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刚买蔚来股票的人可能要慌了, 港股一天就跌了近一成!
罪魁祸首是新加坡那家超有钱的主权基金,直接把蔚来告了,说它靠电池戏法“美化”财务报表。
可这事早在几年前就被人质疑过,当时第三方调查和港交所都替蔚来做了背书。
为啥旧话题重提还能让股价大跌?这套电池租赁模式,到底是好是坏?
核心争议其实就一个
这家主权基金的理由很直接,蔚来把电池卖给了一家叫蔚能的公司,然后马上就算成了自己的全部收入。
但实际上用户是每个月给租金的,这就相当于把未来好几年的钱提前拿到手,还把电池老化的成本转嫁给别人,让利润看起来更好看。
更关键的是,蔚来持有蔚能不到两成的股份,基金觉得这是故意的,就是为了不把蔚能的账目和自己的合在一起,实际上蔚能根本就是听蔚来的。
但蔚来这边也不服气。
几年前有机构做空时,蔚来专门找了独立团队调查,结果说这套操作符合国际通用的会计规则。
按规矩,只要蔚能真正拿到了电池的控制权,能自己收租金赚钱,蔚来就可以确认收入。
像摩根大通这些大机构也帮蔚来说话,说这就跟普通车企卖车、金融公司做贷款一样,车企卖完车就算收入,金融公司慢慢收月供,各算各的很正常。
而且港交所也不是摆设,当年蔚来在香港上市时,这套会计方法早就经过了严格审查,没问题才让上市的。
现在这家基金起诉,还得等之前类似诉讼的结果,想推翻之前的结论可没那么容易。
电池租赁模式到底咋回事?
要弄明白这场争论,先得搞清楚电池租赁(BaaS)是怎么运作的,其实就三步。
首先,你买蔚来车,不用付全款,只给七成多的钱,剩下的电池钱由蔚能付给蔚来。
车一交到你手上,蔚来就把卖整车的收入算进自己的财报里。
之后你每个月给蔚能交一笔租金,大概几百到一千多块,蔚能就靠这笔钱盈利。
这套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降低了买车门槛,以前可能觉得蔚来车贵,现在少付一笔钱就能开走,所以很多用户都选这个方案。
但争议也在这里:蔚能和蔚来到底啥关系?
说它是创新,确实有道理。
蔚能不只是蔚来持股,还有宁德时代、地方国资这些大机构入股,看起来更像一家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
而且蔚来还有换电网络做支撑,现在全国到处都有它的换电站,在长三角随便开几公里就能找到,这是其他车企很难做到的,也是这套模式能跑通的关键。
但质疑的人也有顾虑。
蔚能的业务全靠蔚来,不管是买电池还是定租金价格,都得听蔚来的,说是独立公司,其实离了蔚来根本活不下去。
这就像左手把东西卖给右手,难免让人怀疑是不是在做表面功夫,为了让财报好看。
投资者真正关心什么?
虽然股价跌了,但机构们好像没那么担心。
摩根大通还坚持看好蔚来,给的目标价比现在的股价高不少。
他们觉得,这场诉讼只是短期的小麻烦,不会影响蔚来的根本,关键还是看蔚来能不能赚到钱。
现在市场都盯着两件事,一是成本能不能降下来。
蔚来计划减少研发和建厂的开支,以前每季度花的钱不少,现在想把这笔钱砍一部分,花得更省一点。
二是新车能不能卖得好。
蔚来旗下有个叫乐道的品牌,准备推一款走量的 SUV,本来今年要上,现在调整到明年一季度发布,用电池租赁模式的话,起步价会很有竞争力。
明年下半年还会推两款高端 SUV,要是这些车能卖得好,销量和利润就有保障了。
按机构的预测,到明年年底,蔚来的亏损会少很多,再过一段时间,说不定就能接近不亏不赚的状态了。
对真正长期持有的投资者来说,比起这场翻旧账的诉讼,啥时候能盈利才是最重要的。
结语
这场诉讼说到底,就是一场关于 “创新到底有没有边界” 的讨论。
当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比现有的会计规则走得快时,该算合规操作还是耍小聪明?
其实对普通人来说,能少花钱买车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对投资者来说,蔚来能不能按计划赚钱才是关键。
至于这场官司的结果,可能会给所有做 “硬件 + 服务” 的企业定个规矩。
但眼下,与其盯着庭审进展,不如等着看明年那款新 SUV 卖得怎么样。
毕竟市场认的是真业绩,不是口水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