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任期,还是走到了尽头。
本周一,保时捷宣布现任CEO奥博穆(Oliver Blume)即将卸任,接任者为前迈凯伦CEO迈克尔·莱特斯(Michael Leiters),相关任命自2026年1月1日正式生效。
奥博穆2015年担任保时捷品牌一把手,过去十年,保时捷一直是其基本盘。2022年,他接替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掌舵大众集团,从此拥有“双重CEO”的身份,但这样的身份一直受到外界的质疑。
去年年底,大众集团宣布大规模裁员并关闭部分德国工厂,引发工会和员工的不满,奥博穆开始面临放弃其中一份工作的压力;过去半年,由于保时捷品牌业绩急剧下滑,工会与投资者持续向奥博穆施压,让其辞去其中一个职务。
奥博穆曾坚持认为,兼任CEO对企业管理没有太大冲突,但投资者却持反对态度,认为“双职结构”不符合现代企业治理准则,特别是在保时捷转型的关键时期,奥博穆的兼任可能导致利益冲突与问责机制弱化。
保时捷的下一任CEO,是前迈凯轮负责人迈克尔·莱特斯,奥博穆则将继续担任大众集团CEO,任期到2030年底。保时捷的一位大股东告诉路透社,迈克尔·莱特斯在迈凯轮和法拉利等竞争对手企业有工作经验,能为保时捷勾勒未来可行的发展方向。
新CEO的使命,是带领保时捷进入电动化时代。
自2022年上市以来,保时捷已经损失了约一半的市值,且同时面临着超豪华汽车品牌的电动化转型困境。
保时捷发言人曾坦言,由于消费者对纯电动超跑兴趣不高,Taycan的销量在2024年暴跌49%,接近一半。由于明星车型的销量锐减,保时捷曾在去年秋天削减了祖文豪森的一个生产班次,以应对Taycan需求的急剧下降。
早在2023年底,保时捷就提出“2025年超半数新车电动化、2030年纯电占比超80%”的目标,但是从2024年的销量成绩看,其新能源车交付占比仅有27%。
今年前三季度,保时捷全球累计交付21.3万辆,同比下滑6%;中国市场降幅最大,累计销售3.2万辆,同比下滑26%。
德国大本营的业绩也不容乐观。在今年前三季度,保时捷在德国本土累计销量2.2万辆,同比下降16%;欧洲(不含德国市场)的销量为5万辆,同比下降4%——在亟待触底反弹的关键时刻,新任CEO的履新被赋予新的希望。
奥博穆曾在今年早些时候表示,他预计保时捷将从2026年开始恢复积极的势头,但欧洲分析师的看法并不那么乐观。
业界普遍认为,保时捷的整改,可能需要3-5年时间。除此之外,新任CEO还需要启动一系列的重组计划,裁员必不可少。保时捷曾在去年官宣,计划到2029年裁员约3900人,但是从当下的经营基本面看,未来几年并不排除新的裁员计划。
即使是在最为艰难的金融危机时期(2008年-2009年),保时捷依旧能维持两位数的利润率,但该品牌今年已多次下调盈利预期,利润率也已被下调至2%。
今年9月,保时捷已对其电动化战略进行了调整,具体措施包括推迟部分电动车型的发布,以及为几款主销车型保留燃油版本。在新任CEO履新之后,如何在燃油车型和电动车之间寻找平衡,依旧是保时捷最大的难题之一。
另一个重任,是提振中国市场。
过去几年,中国一直是保时捷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为该品牌的全球销量贡献了超30%的份额,是当之无愧的“利润奶牛”。但是去年上半年开始,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下滑超过30%,不仅丢掉全球最大单一市场的头衔,还成了该品牌全球跌幅最严重的单一市场。
正如一位投资人所言,目前,保时捷可以应对高达15%的美国进口关税,但真正的挑战是电动化时代的新出路,以及如何在中国重振销量和品牌。
甚至有咨询公司分析,除非保时捷能准确找出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喜好、以及电动化时代的消费趋势,否则保时捷在中国市场恢复昔日高利润率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它已不再是曾经的保时捷了,至少在中国市场,已经不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