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东西
作者 | 李水青
编辑 | 心缘
智东西10月27日报道,近期,阿里巴巴股价大涨,宇树科技、群核科技等杭州“六小龙”企业密集启动IPO,此前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与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在对话中将杭州称为“中国硅谷”……
这一系列现象,将杭州推向了中国科技创新的聚光灯下。
曾经,“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的是杭州的湖光山色;而今天,杭州正在以“科创大走廊”为骨架,以AI为血脉,构建起一个极具竞争力的科技产业生态。
我们从余杭的未来科技城出发,一路向东,穿过西湖的云谷、拱墅的大运河数智未来城,向南直至滨江的智能制造集群,试图回答一个问题——
杭州,离“中国硅谷”还有多远?
▲杭州市城市规划地图部分截取
从相似性来看,杭州拥有顶尖高校、浓厚的创业文化、活跃的民间资本、以及从巨头到初创的完整科技企业梯队,让杭州展现出接近中国硅谷气质的自发生长力。
从差异性来看,杭州在原始创新、全球影响力、资本深度、产业链完整度等方面,仍与硅谷有距离,也面临北京、深圳、上海等国内劲敌的竞争。而杭州正凭借包容政策赋能、多元创新模式、聚焦AI应用转化等举措,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
一、余杭未来科技城:阿里生态与AI星火
余杭区,曾是杭州的“农郊野地”,如今却因未来科技城的崛起,成为杭州乃至全国科技创新的高地。这一切,离不开一个名字——阿里巴巴。
阿里全球总部坐落于文一西路沿线,西溪园区A、B、C区如三座科技堡垒,承载着淘宝、天猫、盒马、闲鱼等核心业务,以及钉钉、达摩院的前沿探索。这里不仅是电商的摇篮,更是AI人才的黄埔军校。阿里CEO吴泳铭今年初曾宣布,阿里将积极推进三年3800亿的AI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阿里全球总部
围绕阿里,一个庞大的创新网络正在形成。钉钉新总部即将启用,一旁字节跳动全球总部已入驻,vivo、OPPO研发中心大楼也在紧锣密鼓建设中。它们带来的不仅是人才与税收,更是产业链的集聚与升级。
▲字节跳动新大楼已于今年9月亮灯
而在阿里生态的土壤中,一批“阿里系”AI创业公司正如春笋般破土而出:
在未来科技城东部的尚越绿谷中心,斑头雁科技,由原钉钉副总裁张毅创立,聚焦企业级AI Agent平台“BetterYeah AI”,服务超10万家企业,凭借7月最新的超亿元B轮融资,已成为AI智能体赛道的黑马选手;
在未来科技城中心的EFC欧美金融城,半个宇宙,原阿里云首席安全科学家吴翰清创业项目,致力于打造“个人AI计算机”,打破数据垄断,构建自由开放的AI互联网;
在EFC欧美金融城旁的时代天元城,李未可科技,原阿里AI实验室智能终端负责人茹忆创办,推出AI眼镜与自研大模型WAKE-AI,在“AI+可穿戴”赛道稳步前行;
在附近的余杭区梦想小镇,Rokid,由前阿里巴巴M工作室领头人祝铭明创立,在AR赛道深耕十年,Rokid乐奇眼镜等产品远销海外,全球顶尖未来学家凯伦·凯利为其站台并称“智能眼镜是下一代iPhone”;
在未来科技城西部的南湖未来科学园,实在智能,前阿里核心算法专家孙林君创办,从RPA向AI Agent升级,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推手;
同是南湖未来科学园,有鹿机器人,由原阿里达摩院自动驾驶负责人陈俊波创办的创企在此办公,聚焦具身智能,在3月份连续完成了总额达6亿元的具身智能通用大脑及机器人订单,提出“通用大脑+专业设备”的落地路径……
▲南湖未来科学园
南湖未来科学园以北3公里处,之江实验室,这个由浙江省政府主导举办、浙江大学等院校支撑、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创始人王坚领导的国家战略科创队伍,主攻智能感知、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智能网络和智能系统五大科研方向,目前已推出“基于高性能人工智能训练芯片的智算集群”、“700亿参数规模的天文语言大模型AstroOne”等瞩目成果。
▲之江实验室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未来科技城西部的余杭区人工智能小镇,“杭州六小龙”之一的强脑科技坐落于此。作为国内首个脑机接口领域独角兽,强脑科技已有多款产品上市并为残疾人康复、孤独症等脑疾病提供了解决方案。
▲位于余杭区的中国人工智能小镇
强脑科技创始人兼CEO韩璧丞还刚刚获评央视“2025年度AI人物”,同时获奖的还有同为杭州的阿里云CTO周靖人、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等。相比于刚刚点亮的AI星火,他们已经成为杭州这片土地上的AI明星。
除此之外,智澄AI、云器科技、深涌智能、进迭时空等在算法、算力及数据层布局,灵西机器人、蓝芯科技、倒映有声在感知与识别技术上颇有建树,都已经成为AI技术产业链上的有名之辈。
AI+应用领域则更是遍地开花。聚焦AI+健康领域,我们看到高维医药、佳量医疗、荷湖科技、医策科技、迪英加科技、程天科技、深睿医疗等企业动作不断;聚焦AI+先进制造,更是有汇萃智能、宇泛智能、视睿科技、原力无限等企业崭露头角。
AI+智慧协同领域,鲁尔物联、靖安科技、爱签、华芯程、影刀、宇谷科技等企业分布在阿里周边的五常、良渚、EFC等多个角落,有的已动辄拿下数亿大模型大单;AI+消费领域,百应科技、小虫科技等企业也借电商之都的助力,成为赛道的领头企业。
余杭,已不仅是阿里的余杭,更是AI的余杭。
未来科技城的发展与经典硅谷模式相似。硅谷模式依赖于大型产业园区的集中发展,通常选择城市的郊区或周边区域,借助几家巨头带动发展。未来科技城的发展脉络与之相近。
政策赋能是背后的重要支持。以其颇有口碑的人才政策为例,未来科技城(海创园)自2019年推出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研发补助和房租补贴,到2022年在全区各镇街推出最高1200万元研发补助和300万元房租补助。此外,当地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补助、企业梯度培育奖励等方面政策支持丰厚,吸引了大量人才及项目流入。
二、西湖区:云谷、蚂蚁与浙大“产学双引擎”
西湖区,不只有西湖。在以“云谷-浙大紫金港”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区中,阿里云、蚂蚁集团等企业与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高校共同构建起“产学双引擎”。
在西湖区西北边缘、毗邻未来科技城的云谷,阿里云(部分注册于此,部分注册于余杭区)作为“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通过通义千问开源模型与超级AI云战略,打造“AI时代的Android”。通义千问已经开源了300多款模型,全球下载量超6亿次,衍生模型超17万个,是全球最大的开源模型矩阵。
▲位于西湖区云谷的阿里云全球总部
在云谷阿里云全球总部一旁,坐落着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创办的西湖大学(云谷校区)。作为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其在生命科学、人工智能交叉领域表现突出。该校团队近期推出一款“AI科学家”智能体系统——DeepScientist,在前沿科研任务上测评可超人类研究者183%。
而从西北边向中心地带西湖风景区方向前进,是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浙江大学计算机系是全国AI产业的重要人才摇篮,且自1978年就开始布局人工智能学科。浙大还在2024年9月面向全校99个本科专业推出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覆盖6000余名学生。浙大系走出的创业者已成为中国AI产业的中坚力量,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本硕毕业于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群核科技联合创始人黄晓煌和陈航,云深处科技创始人朱秋国等都出自浙大系。
再往南一点,蚂蚁集团总部位于西湖北向的西溪路569号蚂蚁A空间。这家由阿里孕育的巨型独角兽,不仅是金融科技的巨擘,更在大模型领域持续发力,推出多款高性价比推理模型,并开源万亿参数大模型,引领杭州大模型产业发展。
在西湖区这片土壤中,一批技术驱动型企业茁壮成长:
西湖区北部、浙江大学北部的三墩镇紫金梦想广场,云深处科技,“杭州六小龙”之一,由浙大教授朱秋国创立,推出全球首款行业级轮足机器人“山猫M20”,在四足机器人领域实现多个“中国第一”,至今已完成8轮融资;
▲云深处公司
向中心去,到浙江大学东南部的天堂软件园,久痕科技,由前网易副总裁汪源创立,瞄准“通用办公助理”,获美元基金支持,旗下AI知识助理产品“remio”已落地实践。
继续前进到黄龙未来中心,贝联珠贯,这家吸引了阿里著名“扫地僧”多隆加盟的AI Infra创企注册于此(现办公地在余杭区),推出AI运维Agent,打造“数字运维专家”;
跨越西湖景区来到最南端的之江,游戏科学,“杭州六小龙”之一,由原腾讯《斗战神》项目核心成员冯骥、杨奇创立,凭借《黑神话:悟空》横扫全球游戏市场,展现中国3A游戏的技术与文化自信。
享受浙大紫金港校区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意味着西湖区紫金港科技城的技术创新力不会太差。在AI基础技术层,我们还能看到西湖心辰、天宽科技、慧星云等算法企业,远算科技、科聪控制、飞步科技、中科第五纪、邦盛科技、碳硅科技等交互、控制及行业平台企业,正在加速腾飞。
▲紫金港科技城-菜鸟智谷产业园已有百余家企业入驻
在“AI+应用”方面,西湖区既有西湖制药、普健科技、西湖欧米等“AI+生命健康”企业,又有精准学、新华智云、万像科技、奥创光年、美腾思等“AI+消费”玩家,还有小影科技、地卫二、有数科技、西湖机器人等在“AI+智能协同”领域小有成绩的众多创企。
三、拱墅区:DeepSeek与“算谷雄心”
继续一路向西,我们来到杭州拱墅区。如果说2025年春节有什么让全球科技圈震惊,那一定是DeepSeek的横空爆火。其背后是杭州深度求索公司在拱墅区的扎根与崛起。
▲DeepSeek在杭州市拱墅区的办公地点汇金国际大厦
今年初,DeepSeek凭借开源模型DeepSeek-R1与DeepSeek-V3,迅速登顶GitHub、Hugging Face等开源社区,甚至一度冲击美股。
而后,DeepSeek不仅成为全球追捧的实用工具,还新进展不断,“DeepSeek新模型大降价50%”、“梁文峰论文登Nature封面”、“DeepSeek登《时代》2025年最佳发明”、“DeepSeek首创上下文光学压缩”等重磅进展一波一波来袭,行业影响力之大无需赘述。
在成立初期,杭州深度求索是北京深度求索的全资子公司。不过更有意思的是,2023年8月,这两家公司角色发生对调。北京深度求索将股权全部转让给宁波程恩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和梁文锋,杭州深度求索注册资本从100万元增至1000万元。自此形成了现在DeepSeek的布局,杭州深度求索是DeepSeek主体公司,北京深度求索是子公司。
这一插曲充分证明了杭州拱墅区在招揽顶级科创企业这件事上的腕力。
但拱墅区并不满足于只有一个DeepSeek。在“大运河数智未来城”的蓝图下,全区规模以上人工智能产业营收已达149亿元,拥有56家规上AI企业、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拱墅的目标是打造“中国算谷”,到2035年AI产业营收突破千亿元。
▲大运河数智未来城界面图
虽然拱墅区的科创力量规模与余杭和西湖区仍有差距,但仍有不少星星之火正在升起:
比如,在离DeepSeek八公里处的拱墅区莱茵矩阵国际中心,群核科技,代表作是全球最大空间设计软件酷家乐,开源了3D场景生成模型SpatialGen,登顶Hugging Face趋势榜,目前正冲刺“空间智能第一股”;
再比如,一公里之隔,相芯科技,定位 “元宇宙搭建者”,在虚拟人与交互仿真技术领域持续深耕,公司自主研发 “数字人平台 AvatarX”,打通了数字人 “建模 – 驱动 – 交互 – 渲染” 全链路能力,AI助手落地多个行业;
此外,在与拱墅区毗邻的上城区,炽橙科技、智卷星球、凌迪科技、模力视频等在智慧协同、数字孪生、时尚科技等领域拓展边界。
从DeepSeek到群核科技,拱墅区正以“模型+算力+数据+应用”为四驾马车,驶向AI产业的高地。
杭州的区域创新发展并非单一硅谷模式,而是融入了硅巷模式创新。DeepSeek等杭州科技“六小龙”多半选择在中心区域而非传统的科技园区或产业集群中扎根,这种灵活分散的布局方式,形成了与硅谷模式不同的产业集群。
四、滨江区:智能制造与AIoT巨头的“硬核力量”
转头向南,钱塘江南岸的滨江区,是杭州的“硬科技堡垒”。
这里不仅有宇树科技这样的人形机器人明星企业,更有“海大宇”(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技)、新华三为代表的ICT巨头,以及网易、吉利等跨界科技大厂。
宇树科技年度营收突破10亿元,估值超120亿元,其四足机器人、人形机器人产品全球领先,冲刺IPO在即;
海康威视早在2006年布局视频分析算法,2023年发布“观澜”大模型,在交通、安防、工业等领域深度落地,到今年上半年,公司已推出数百款大模型产品;
▲海康威视大楼
大华股份星汉大模型覆盖视觉、多模态、语言三大方向,形成行业智能体目前已在城市治理、交通、能源、教育、园区等十多个行业实现规模化落地应用;
宇视科技推出了“梧桐”大模型,构建了“万物X”全链路智能引擎,已在交通、安防、矿山等领域实现超100个项目落地,覆盖城市管理、能源工业、企业服务等多个领域及民生核心场景;
网易在大模型领域形成教育、多模态、具身智能三大路线,有道教育大模型 、伏羲多模态大模型、灵动具身智能模型已在教育、翻译、游戏、工业等领域实现多场景落地;
吉利构建了“算力、算法、数据”三位一体AI布局,大模型技术实现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动力域等多项量产落地,自研AI Drive大模型提升智驾训练效率30倍以上;
此外,联汇科技在多模态大模型与向量数据库领域领先,中昊芯英自研TPU芯片“刹那”性能对打英伟达GPU,虹软科技在计算摄影与AI眼镜方案上占据头部市场份额,新华三在全方位的数字化基础设施领域占据产业链关键位置……
以“硬”著称,滨江在“AI+制造”领域一马当先,不仅“海大宇”、吉利、宇树科技等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易思维、迦智科技、国自机器人、云象机器人、啄云智能、北冥星眸等企业都是赛道里的重要力量。
此外,“AI+协同应用”领域的深度原理、八维通、拓深科技、星象智联、睿琪软件,基础技术领域的曼孚科技、亿次网联、不鸣科技、孚临科技等企业……这些企业都构成了滨江科技产业的重要部分。
滨江区的AI产业链,从芯片、硬件到系统、应用,完整而坚韧。
▲央广网拍摄的滨江区城市界面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些AI企业虽然坐落在这几大核心科创区之外,也依然在AI领域有肉眼可见的存在感。
在与滨江区毗邻的萧山区,基础技术领域的拓数派、整数智能、微纳核芯、易现、美联医学等,“AI+应用”领域的健培科技、智微信科、力文所、千寻智能、一知智能、传播大脑、座头鲸、知衣科技,都在AI领域推出了自研技术或落地应用。
在钱塘区,我们也看到“AI+应用”领域的德睿智药、恩和生物、珞米生命、逻腾科技等企业,基础技术层的芯声智能等企业加速发力;临平区,基础技术层的知存科技、所托瑞安,“AI+应用”领域的德适生物、纽安津生物、虚之实、智诊科技、数聚链等企业都不容小觑。
以杭州高新区(滨江)、钱塘新区为核心,以临空经济示范区、萧山经开区、临平经开区、余杭经开区、富阳经开区、上城高新区、拱墅高新区为重点,集聚规模制造业,已成为杭州制造业发展的主战场。
结语:杭州的“硅谷”野心,不止于阿里和DeepSeek
从余杭到西湖,从拱墅到滨江,杭州正在用一条“科创大走廊”串联起AI产业的星火与山河。
这里有阿里的生态、浙大的智力、蚂蚁的资本、海大宇的硬件、DeepSeek的算法……它们共同构筑了一个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科技矩阵。
与硅谷相比,杭州在原始创新能力、全球影响力方面仍有差距。硅谷拥有斯坦福、伯克利等世界顶尖学府,以及谷歌、苹果、Meta等全球科技巨头,这是杭州目前难以比拟的。在科研实力及产业规模上,杭州也和北京、上海等超一线城市有差距。
但不可否认的是,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杭州的差异化优势逐渐清晰。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分析,北京是科研高地,拥有基础科学研究优势;上海在卡脖子技术研发、关键设备装备生产等方面有优势;深圳在面向AI终端用户方面比较灵活;而杭州在AI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方面优势突出。
打造中国硅谷,杭州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逼近这个目标。它不缺明星企业,不缺创业氛围,不缺政策支持,更不缺敢于梦想的人。
6月20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发布《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实施方案(2025年版)的通知》,该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要实现全市AI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超3900亿元、规模以上AI核心产业企业超700家、全市投向AI的产业基金组建规模突破1000亿元等目标,并提出了具体提出20条支持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发展的最新政策。
年初,杭州市政府印发《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2025年版)》,政策提出:奋力打造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2025年,市财政预算安排132.3亿元,其中,支持重大科创平台建设10亿元,支持“名校名院名所”(以下简称“三名”)建设工程和高校建设49.9亿元,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建设和科技创新12.4亿元,支持人才引育培养60亿元。
杭州市创业投资协会周恺秉认为,杭州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包容度和文化交融。“杭州没有让人产生‘外来者’的疏离感,本地居民普遍愿意与新移民交往,很少以籍贯贴标签。”这种文化特质使得杭州能够吸引并留住多元化人才。如今“六小龙”的创始人中,四位来自省外,两位为浙江籍,他们都选择了杭州,并留在这里。
杭州,离“中国硅谷”还有多远?
答案或许不在距离,而在时间。而时间,正站在杭州这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