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两天,中美在吉隆坡的谈判终于结束,中方公开表态,引发外界广泛关注。贝森特也公开宣称,美方不再对华加税,而中方也将采购美国大豆。那么,在谈判结束后,中方是如何表态的?贝森特的表态又意味着什么?
Z
先看中方的表态,其实处处是“底线信号”。这场由中方牵头人、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美方财政部长贝森特、贸易代表格里尔共同主导的磋商,核心议题在商务部后续通报中说得很明确:不只是模糊的“有分歧”,而是具体到美方针对海事物流的301船舶收费、芬太尼的关税与执法合作这些实际问题。
何立峰在磋商中强调“中美经贸关系本质是互利共赢,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这句话既是定调也是划界:中方愿意谈,但不会为了短期共识放弃核心利益。
副部长李成钢在记者会上补充的“各有关注”,说白了就是双方诉求清晰对立:美方最急的是11月要生效的稀土管制,中方则要回应美方在造船、物流领域的针对性措施。
更关键的是“履行内部报批程序”这句表述,这可不是走形式——参考以往共识落地经验,中方需平衡从南美、北美采购大豆的比例,美方要协调国会对关税政策的监督,这意味着当前的“初步共识”还存在变量。
再看美方贝森特的说法,更像给国内“灭火”。他说“放弃加征100%关税”,得结合背景看:今年4月美方已将部分中国商品“对等关税”从34%提至84%,这次“放弃加税”本质是暂停进一步升级,而非取消现有高关税。
至于“中国恢复买大豆”,美方的急切感有明确来由:美国大豆主产区库存压力已传导至种植端,而中方早通过拓展南美货源建立了替代渠道,并非非美国大豆不可。
贝森特特意让豆农“保持乐观”,本质是缓解农业州舆论压力——这些地区的选票对执政者至关重要,特朗普此前已多次就“关税调整与大豆采购挂钩”释放信号,正是为了平息豆农不满。
美方贸易代表格里尔也提到,双方正就共识细节进一步敲定,后续将按程序提交审议,这话既呼应贝森特的“建设性”表述,也暗示当前共识还缺关键条款,需等元首会晤定调。
往深了说,这次谈判真正的价值,是“把分歧落到了具体议题的对接框架上”,而不是解决了根本问题。
比如谈芬太尼,不只是说关税,还涉及双方执法合作,这说明单一议题的解决已与其他诉求深度绑定;谈出口管制,美方要稀土放宽,中方要取消301措施,谁都不让步。
李成钢说“美方立场强硬,讨论很紧张”,更直接暴露了博弈焦点:美方想靠“不加税”换大豆订单+稀土放松,中方则坚持“取消不合理限制”与“扩大贸易”必须同步推进。
说到底,这次谈判是“双方都有压力下的理性让步”:美方扛不住农业州选票压力,中方需稳定经贸环境,但要让共识落地,还有两道坎——一是双方内部报批能否通过,二是元首会晤能否在稀土、301措施这些关键点上找到平衡。
毕竟大豆订单能解美方一时之困,却填不上中美在高科技、产业政策上的分歧,只有真像何立峰说的“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识才不是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