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银发浪潮与科技革命在时代轨道上交汇,养老金的角色定位正迎来历史性重构。当前,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5.6%,预计2050年将攀升至26%。这一背景下,养老金的保值增值压力增加。与此同时,科技创新企业往往面临高投入、长周期与高风险的特征,唯有具备耐心属性的长期资金,才能在风险与收益间找到平衡,为创新企业提供持续支持。
10月28日,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以全球视野共筑中国特色养老金融体系论坛上,与会嘉宾热议,如何让养老金成为坚定的长期主义者。
迎来投资新空间
养老金是专门为养老需求设计的金融产品,注重长期稳健性,资金锁定周期长,以长期复利增长获取稳定收益。在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首席投资官,中国人寿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军辉看来,养老金是市场上规模最大、期限最长的资金之一,养老金管理机构绝不能做资本市场的短线投资客、短期投机客,而应成为跨越经济周期和市场周期,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长期投资者。
当前,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养老金的保值增值压力增加。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跨越经济周期的长期资本注入,以支撑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规模化发展。
可以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具备长期投资属性的养老金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党组成员、副理事长王文灵表示,近年来新技术的快速迭代发展,为资本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也给养老金投资带来丰厚回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养老金融要积极关注新技术、拥抱新机遇。一方面,要找准定位,积极创设适合的科技创新投资产品,丰富养老金投资组合,提高养老金投资收益。另一方面,通过发挥养老金耐心资本的优势,支持新技术新产业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纵观人类文明进程,每一次科技革命的浪潮都孕育着与之相匹配的金融创新,而每一次金融变革又反过来为科技革命的纵深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王文灵如是总结。
需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
养老金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资本,在满足自身风险收益特征的前提下,如何实现金融供给与科技需求的同频共振,是时代赋予养老金管理者的新命题。
正如王文灵分析,养老金规模大、期限长,如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找到定位,使养老金既能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资本引擎,又能分享科技创新带来的超额回报,这是当前养老金融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如何让养老金成为真正的耐心资本?王文灵提出了三方面思考。从估值体系重构的角度,王文灵指出,养老金要从财务资本转变为运营价值的战略资本。传统金融估值体系建立在资产权属清晰、价值变动相对稳定,再结合预测的前提下。但当数据算法等无形资产取代厂房机器成为核心生产要素时,(需要考虑)如何为这些无形资产实现有效的确权以定价,将数据与算法这些模糊的权利转化为可交易、可定价、可追溯的金融资产。养老金的规模优势能够成为引导估值体系重构的重要力量。
从投资的时间维度延伸角度,王文灵认为,科技企业成长路径具有前期投入高、长时间没有回报、最终高收益的特征。养老金要实现从周期资本向跨周期的耐心资本转变,就要重塑长期投资价值曲线,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延长投资视野。
此外,风险评估方面,王文灵认为,养老金要从关注波动的方差管理到覆盖全流程的动态风险管控,短期市值的波动更像是路面上的颠簸,而真正的风险是无法到达目的地,即无法跑赢长期通胀、错失时代增长的红利。实现风险管理从对价格短期波动的过度关注,转向对价值长期实现的前瞻性管理,这就要求建立一套贯穿资产配置,同时执行同步管理、全链条的生命周期动态风险管控体系。
培育养老金成为耐心资本,除资金方投资理念转变,也需市场生态的系统性支持。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应大力发展适配长期资金需求的金融工具,如长期限债券、基础设施REITs及跨周期股权投资基金,以匹配养老金久期。另一方面,需完善科创企业信息披露标准,强化非财务与长期价值相关信息的披露,增强市场透明度与资产可定价性。此外,还应推动形成基于长期业绩的考核激励机制,引导资产管理机构践行长期投资,为养老金创造更友好的市场环境。
谈及养老金投资的具体方向,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蔡希良表示,养老金融汇聚规模庞大、期限超长的稳定养老资金,必须统筹兼顾保值增值与服务实体经济的双重使命。这就需要积极引导养老资金更多流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形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实现养老资金保值增值的良性循环。
北京商报记者 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