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第四十七届东盟峰会落下帷幕。印度与东盟达成货物贸易协定重大关税突破,确定开放百分之七十一的关税细目减让。同时,印度还通过与英国、欧盟等多方推进自由贸易协定,广泛撒网寻找备胎,以缓解外部压力。
为摆脱困境,印度将目光投向东南亚。在东盟峰会期间,尽管莫迪未亲临现场,但印度谈判团队暗中发力,与东盟各国代表进行了密集磋商,最终敲定了关税减让细节。
其中百分之七十一的关税细目获得开放,涵盖多个关键产业领域。这一突破性进展为印度商品进入东盟市场创造了更有利条件,也有助于平衡美国制裁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场地方政治活动恰与东盟峰会时间重叠。莫迪作为印度领导人,选择优先处理国内事务,通过视频连线参与国际会议。这种安排凸显印度在应对内外压力时的策略权衡。
线上参与并未削弱印度的谈判力度,相反,印度代表在会议期间巧妙利用多方关系,推动谈判走向深入。分析指出,印度此举既维护了国内政治利益,又确保了国际经济合作的持续推进。
印度与东盟的贸易关系一直存在结构性问题,且存在中国商品通过东盟国家转口进入印度市场的现象。这在过去制约了双方贸易协定的深化。
此次关税减让谈判中,印度特别注重原产地规则条款,试图遏制转口贸易行为,但具体执行效果还有待实践检验。此外,印度积极与英国、欧盟等经济体推进自贸协定谈判,这种多边推进策略旨在分散风险,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从更宏观视角看,印度的经济自救行动反映了新兴经济体在地缘政治博弈中的生存之道。面对美国压力,印度没有被动接受,而是通过区域合作和多边谈判寻找出路。
展望未来,东盟印度经济合作有望在制造业、数字经济等领域拓展空间,但印度需加强本土产业竞争力,才能真正从贸易协定中获益。
同时,与英国、欧盟等的自贸谈判进度也将影响印度整体经济布局。在复杂国际形势下,印度的经济自救之路仍充满变数,但此次关税突破无疑为其争取了更多战略主动权。
东盟峰会成果显示,印度正以灵活务实方式应对国际压力。关税减让协定是其经济自救的重要一步,后续发展值得密切关注。随着各方力量此消彼长,亚洲经济格局或将迎来新的调整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