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子行业获得21.79亿融资净买入的消息刷屏了朋友圈,三花智控更是以近7亿的净买入额成为市场焦点。看着这些数据,我突然想起十年前在大学图书馆熬夜研究量化数据的场景——那时候我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这个市场上,能看到真相的人永远是少数。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牛市还会有暴跌?2019年创业板那根近8%的大阴线,2020年三根阴线就跌去10%的惨状,都发生在牛市过程中。这不是市场疯了,而是大资金在玩一场精妙的心理游戏。
身处牛市时,小级别的调整根本不足以引发恐慌。对大资金来说,唯有制造剧烈波动,才能让散户乖乖交出筹码。这就好比你去菜市场买菜——价格平稳时没人愿意贱卖,只有价格剧烈波动时,才会有人因为害怕而低价抛售。
我见过太多人在这种时候犯两种错误:
这两种操作的区别无非是谁亏得少一点,但都和赚钱完全不搭边。问题的根源在于:散户看到的都是表象,而机构操纵的才是本质。
做投资最重要的是把握趋势,但什么决定趋势?政策?业绩?资金流向?这些都不过是提线木偶。真正决定股价趋势的,是资金的交易意图——尤其是那些"血厚抗揍"的大资金。
举个例子:
这两只股票都是高位调整后反弹。左侧股票是三连板后开始折腾,像短线资金手法;右侧则是"进三退一",似有长线资金布局。但这些都是观感,无法作数。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平时看到的都是机构想让我们看到的,他们的真实意图从不写在K线图上。就像魔术师表演时故意让你注意他的右手,而真正的玄机藏在左手。
十年前我开始使用一套量化大数据系统,它彻底改变了我对市场的认知。与传统走势图不同,它能呈现两组关键数据:
第一组是"主导动能"数据:
第二组是"机构库存"数据:
当蓝色"回补"行为遇上活跃的橙色"库存",就是机构在震仓洗盘——这是趋势改变的重要标志。反之如果没有机构参与的"回补",大概率就是散户在抢反弹。
回到刚才的例子:
结果证明:
这就是量化数据的价值——它像X光机一样穿透市场表象,让你看清骨骼和内脏。
回到开篇的电子行业融资数据。21.79亿净买入看起来很美好,但关键问题是:
没有量化数据的辅助,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像雾里看花。我见过太多人看着利好消息冲进去,结果成了接盘侠——因为他们只看到了资金的流入流出,却看不清资金的属性和意图。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散户最需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解码器"。经过多年实践,我发现:
记住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某个方法真的百试百灵,早就被用烂了。真正有效的工具往往需要时间和耐心去掌握。
看着电子行业火爆的融资数据,我不禁想起彼得·林奇的那句话:"股市下跌就像科罗拉多一月的暴风雪一样平常。"关键不在于预测暴风雪何时来临,而在于你是否准备好了御寒的装备。
在这个机构主导的市场里,量化数据就是我们最好的防寒服。它不能保证你不被冻着,但至少能让你看清暴风雪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这才是长期生存的关键。
声明: 本文所涉市场信息及数据均来自公开渠道整理分析,仅供交流探讨之用。金融市场变幻莫测,文中任何观点都不构成操作建议。若内容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再次强调:本人从未设立任何收费群组或提供个股建议,谨防冒名诈骗。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