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百姓对房子的执念可谓是举世闻名。在过去那些年,楼市的赚钱效应深深地刻在了人们的脑海里,只要手里稍有积蓄,凑够了首付,买房的念头便油然而生。买房对于许多中国家庭而言,不仅仅是为了自住和投资,更承载着结婚、子女教育、落户安家等多重意义。似乎年轻人不买房就难以步入婚姻的殿堂,农村居民不买房就无法在城市扎根落户。
然而,国内的房价却如同高悬的利剑,始终让人望而却步。数据显示,在2022年11月,百城新建住宅的平均价格高达每平方米16190元,二手房价格稍稍缓和,也达到了每平方米15911元。这意味着,想要在一座城市拥有一套普通的商品房,动辄需要花费150万到200万,这对于许多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难以承受的重担,只能无奈选择放弃。
诚然,“买不起房”并非是唯一的难题,解决居住问题的办法还有很多,例如与父母同住,或者选择租房。然而,比买不起房更令人感到烦恼的,是在各大城市中悄然出现的以下四个问题:
首先,是“租不起房”的困境。买不起房可以选择租房,这似乎是许多年轻人的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然而,在房价一路攀升的同时,各地的房租也水涨船高,尤其是在那些寸土寸金的大城市,每个月高昂的房租支出,让租房者们倍感压力。在上海,一套45平米的一室一厅,月租金可能高达4500元,这意味着打工者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大部分都贡献给了房东。一旦遭遇收入减少或者失业,他们将不得不无奈地离开这座城市,因为已经无力承担安身立命的费用。
其次,是掏空全家积蓄的无奈。对于刚需家庭来说,面对动辄数百万的房价,往往需要掏空父母一辈子的积蓄,才能勉强凑够首付款,实现拥有住房的梦想。然而,这却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父母未来的养老和医疗支出又该如何解决?现在多数老人的退休金并不高,原本指望着靠着积攒下来的一些钱来补贴家用,如今却要为了子女买房而被悉数掏空。随着父母年龄增长,难免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用于医疗,如果身边没有一点积蓄,晚年生活又该如何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呢?
再者,是长达数十年的“房奴”生涯。很多人在掏空所有积蓄,支付了首付款之后,还要背负长达二三十年的银行贷款。每个月光是偿还房贷,可能就要花费五千元以上,剩下的可支配收入只能勉强维持生计。这不仅意味着生活质量的大幅下降,更重要的是,在面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失业、疾病、疫情等突发事件时,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变得异常脆弱,只能听天由命。与其不顾自身经济状况,盲目地购买高价房,最终导致生活质量每况愈下,还不如量力而行。
最后,是房子越来越不值钱的现实。自从去年下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城市房价开始进入下跌通道。一些省会城市,如郑州、石家庄、济南、武汉、杭州等,房价甚至跌回到了三年前甚至五年前的水平。对于前两年高价购房的家庭来说,他们不仅要承受巨大的还贷压力,还要眼睁睁地看着房价下跌,市值缩水。毕竟,倾注了几代人的心血购买的房子,却越来越不值钱,这种落差感让这些被套牢的购房者们后悔不已,或许当初不买房才是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