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推进,基因经济话题以及产业未来发展成为各界关注焦点之一。
近期,广州率先出台《广州市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将细胞与基因产业列为六大未来产业之一,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心剂。在此背景下,《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每经记者)专访了华大基因CEO(首席执行官)赵立见,深入探讨政策对基因产业的影响、企业业务布局、基因数据资产化进展及未来战略规划。
赵立见表示,政策将推动产业从企业自主创新上升至政府顶层设计层面,而华大基因正通过技术自主可控、业务场景拓展及数据价值挖掘,推动基因检测实现“人人可及”,并力争在未来基因产业版图中扮演标准制定者与产业链塑造者角色。
""
华大基因CEO赵立见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基因产业从“企业自主”跃升至“顶层设计”
《广州市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明确将细胞与基因产业列为六大未来产业之一,这一举措引发行业广泛关注。在赵立见看来,该政策的出台对基因行业意义重大。“华大基因一直紧密关注行业发展,也做了很多前瞻性布局,这个文件的出台让我们感到非常欣慰,它将原来基于企业自主创新为主的产业布局,逐渐上升到政府的顶层设计层面。”赵立见向每经记者表示,这不仅为未来生物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政策性保障,更将对整个行业的引领性发展起到关键推动作用。
赵立见提到,早在“十四五”规划及此前国家层面的科技发展规划中,细胞和基因产业就有被定位为未来产业,而广州此次出台的实施意见,是国家宏观政策在地方的具体落地细则,“这一步非常关键”。
对于广州率先发布这一实施意见,赵立见分析称,一方面,广州在基因领域有深厚的技术积淀和积累;另一方面,广州医科院校和医疗机构相对密集,能为基因与细胞产业临床试验和应用场景落地提供良好环境。“政策中提到‘首试首用’很关键,广州丰富的医疗资源正是‘首用’的重要场所。”
而依托广州的政策与资源优势,华大基因已在当地开展多项业务布局。据赵立见介绍,华大基因在广州成立了子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的国产化检测平台,为当地医疗机构提供检测服务及相关产品。其中,在广州市政府支持、广州市卫生健康委组织下,华大基因去年还开展了全市孕妇免费基因筛查项目,重点筛查唐氏综合征等严重出生缺陷。
对于未来业务推进,赵立见表示,华大基因将结合广州相关政策中的“容错机制”,加速新技术转化。“生物行业研发周期长、不确定性高、风险较大,政府出台这样的文件,再加上广州丰富的医疗资源,对我们在当地做更前瞻性的布局非常有帮助。”他举例称,未来华大基因新的基因诊断检测技术以及基于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的新型肿瘤、遗传病诊疗技术,都可能选择在广州进行“首试首用”或提前开展临床试验。
基因检测高价难题如何破解?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基因检测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广泛,但“价格高”仍是制约其普及的重要因素。对此,赵立见并不回避,他向每经记者坦言,目前基因检测技术相对传统检测或诊断技术仍属新兴技术,过去成本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核心技术平台及原料依赖进口。而随着华大基因在仪器、原料及技术研发等方面实现完全自主可控,并持续优化成本,未来有望将具备推动基因检测“人人可及”的成本优势。
“华大基因过去十多年一直在推动,把大家认为高高在上的高端检测项目,转变为人人可及的民生项目。”赵立见表示,政府方面开展的民生筛查是重要路径之一,即通过政府组织统一采购,覆盖所有目标使用群体。
在这一模式下,多个地区已取得显著成效。赵立见举例称,深圳从2017年开始对所有孕妇实施免费基因筛查,费用由政府财政基金与生育保险共同支付;河北省则从2019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孕妇免费基因筛查,这也是目前唯一一个由省级政府组织实施的筛查项目。据其了解,截至目前,河北已筛查了约250万名孕妇,将当地严重出生缺陷率降至全国最低水平。
此外,医保与集采也成为推动基因检测普及的重要力量。不过,基因检测项目纳入医保,对企业而言是“机遇”还是“挑战”?赵立见从行业特性出发分析称:“对于传统行业或覆盖率较高的行业,进入医保或集采后,在增量有限的情况下,企业会面临较大的价格下降压力;但基因检测行业普及率还较低,纳入集采后短期可能有收入下降的压力,但长期来看是利好,能让更多检测项目覆盖到更广泛的人群。”
赵立见举例说道,目前,广东省已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纳入集采,从2025年11月1日起执行新价格。“之前这个项目的价格大概两千多元,后来陆续降到一千多元,纳入医保后,价格进一步降至560元。”赵立见表示,这一价格调整将让广东省内所有孕妇都有机会享受这项筛查服务,对基因检测行业的普及有重要推动作用。
面对纳入医保或集采后的短期收入压力,赵立见也给出了华大基因的应对思路:一方面,检测样本量会随普及度提升而增加,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冲收入压力;另一方面,公司将加速新技术迭代升级,“成熟的技术应通过医保或集采实现人人可及,同时我们要为有更多需求的检测者或患者开发更精准的检测技术”。例如,目前纳入医保的孕妇筛查项目主要检测3种严重出生缺陷,而华大基因已升级技术,可检测近100种严重出生缺陷。
数据资产化破局,合规前提下赋能诊断与制药
在基因产业发展中,数据价值日益凸显,数据资产化也备受关注。未来,叠加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融合,基因数据有望实现“一次采集、长期复用”,持续挖掘疾病关联、诊断、药物反应等关键信息。
不过,基因数据涉及个人隐私,数据安全与合规问题是数据资产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点。对此,赵立见表示,在数据资产化的过程中,安全合规应始终放在首位。“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要实现数据完全脱敏,通过一系列安全措施,确保数据在应用过程中不会泄露个人隐私。华大基因选择与深圳数交所合作,正是因为它称得上是目前国内最为严格的数据资产审定机构。”
从应用场景来看,基因数据产品未来可重点聚焦国内创新药研发。赵立见举例称,目前海外已有一些治疗罕见病的药物,但价格高昂,可能是百万美金一个剂量或一个周期,普通家庭难以承受。“我们希望通过基因数据应用,推动罕见病早期筛查和诊断,从源头减少罕见病患儿出生;同时,也为国内药企研发罕见病药物提供数据支持,降低罕见病治疗成本。”
不过,赵立见也提到,当前基因数据资产化仍处于初期阶段。“外界对基因数据了解还不多,再加上数据安全方面顾虑,目前这些数据更多地被用于新型诊断技术开发,未来随着数据产品不断丰富和数据库库容扩大,相信会更多应用到国内创新药企业研发中。”
对于基因产业未来发展,赵立见充满信心:“随着政策红利释放、技术不断创新以及数据价值的逐步挖掘,基因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华大基因将抓住这些机遇,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推动基因检测实现人人可及,为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更大价值。”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