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京东资产平台,搜索栏自动联想的热词不再是电子产品,而是"银行直供房"。四川农信系统挂牌2.4万套、广东农信1.2万套、辽宁农信1.1万套......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银行柜台正在演变为中国最大的"线上售楼处"。当金融机构集体变身房产中介,这场史无前例的资产大甩卖,究竟释放出怎样的市场信号?
银行仓库里的"不动产堰塞湖"
兰州农商行打包出售的471套商业用房,像超市货架上的临期商品般被标注"五折起拍";吉林银行员工的朋友圈里,房产销售海报取代了理财产品广告;广东某农信社的年度报告中,"抵债资产处置率"首次超越"不良贷款率"成为核心KPI。这些细节拼凑出一个残酷现实:银行手里积压的房产,已从零星抵押物升级为需要系统性消化的"不良资产包"。
与传统法拍房不同,这批"银行直供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区域分布看,新一线城市占比38%成为重灾区,沈阳、成都等地的商业物业占比高达62%;三四线城市则以住宅为主,但普遍存在配套缺失问题,如海南澄迈某度假房入住率不足10%。更值得关注的是单家银行处置规模——四川农信2.4万套的挂牌量,相当于中型房企两年的开发量。
断供潮背后的债务链崩塌
辽宁沈抚新区某学区房的拍卖档案里,记录着典型的债务传导路径:开发商抵押在建工程获取经营贷→销售遇冷资金链断裂→银行收回250套抵债房→挂牌价较市场低30%仍六次流拍。这类案例在2024年企业贷款违约数据中得到印证——以房产为抵押物的对公不良贷款同比激增217%。
个人住房贷款同样暗流涌动。某股份制银行内部数据显示,其收回的住宅类抵押物中,"负资产"(未还贷额超过市价)占比已达19%。当郑州某购房者发现同小区银行直售价比自家房贷余额还低40万时,断供就成了理性选择。这种"房价下跌→断供增加→银行抛售→房价再跌"的恶性循环,正在考验金融系统的风险隔离能力。
流动性危机还是价值重估?
对比历史数据会发现有趣现象:当前银行处置规模虽创纪录,但主要集中在外围区域。核心地段优质资产仍被银行攥在手中,如北京某国有大行2024年处置的CBD写字楼,成交价反而较评估值上浮12%。这种"劣质资产出清,优质资产惜售"的分化策略,更像市场自发的价值发现过程。
从宏观经济视角看,银行加速处置恰与居民部门去杠杆同步。2024年全国法拍房数量同比增长53%,但银行直售渠道的均价降幅(25%)远低于法拍市场(38%)。这说明金融机构正在用"以价换量"的精准策略,避免资产价格螺旋式下跌。正如某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人所言:"现在不是没有接盘侠,而是买卖双方对资产的定价认知需要重新校准。"
十字路口的三种可能
情景一:软着陆模式。随着保障房建设加速,银行将偏远地段住宅批量转让给地方政府,2025年底前完成50%存量去化,市场逐步企稳。这需要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精密配合,目前已有广东、浙江等地试点"银政合作"收储模式。
情景二:流动性陷阱。若处置速度持续快于市场消化能力,可能引发区域性价格踩踏。参考日本经验,当银行抛售量达市场总成交量20%时,将触发非理性抛售。目前四川等地的银行房源占比已接近15%警戒线。
情景三:新平衡格局。商业地产通过REITs证券化,住宅市场形成"商品房+保障房+银行直供房"三级体系。建设银行近期试水的"租赁权信托"产品,或许预示着存量时代的创新方向。
对于普通购房者而言,银行甩卖潮既是警示也是机遇。成都某刚需家庭以市场价七折购得银行处置房,省下的80万恰好覆盖子女教育基金;但沈阳某投资者抄底的30套公寓,却因物业缺失陷入长期空置。当住宅逐渐剥离金融属性,或许正如某位银行资产保全经理所说:"捡漏的前提,是做好住十年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