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大批“银行直供房”上市成了房地产市场的一大热点。某国有大行在资产拍卖平台推出“双11专场”,主打“银行直供”,商铺单价不足5000元/㎡。多家大行、股份制银行、农商行、信用社纷纷加入,甚至打出“低于市场价25%”的口号。
如今几乎所有银行都在卖房:兰州银行两年近3000套、吉林银行2000套、天津银行1300套、四川信用社2.5万套、辽宁农信上万套。银行俨然成了全国最大“二手房中介”。
其实银行卖房不是最近才有的,但是最近银行卖房的数量在大幅激增,所以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背后其实透露了很多细节。
首先,银行卖房直接背刺了法拍房。法拍房都有被背刺的一天,这你可曾想到?银行卖的房子,业主就是银行自己,所以产权清晰,没有任何交易风险,不像法拍房还有各种各样的坑,但是银行卖的房子的价格可能比法拍房还低。
其次,你想过为啥银行不走法拍流程改自己卖了么?因为要被法拍的房子实在太多,好多法院都不受理了,而且大量被法拍的房子价格已经骨折了也卖不出去,所以银行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加快资产出清的速度,降低坏账率,所以必须亲自上阵。
当然现在银行也想尽一切办法尽量让房主别断供,我知道的就有银行承诺业主3年内每个月只还20%月供就不算违约的。
银行这种手握大量房子的机构,砸起盘来比个人凶多了,大家要警惕这个现象,未来大概率银行卖房的情况会越来越多,会逐渐从小城市往大城市蔓延。
银行甩房还带来连锁反应。银行定价成为市场参照,中介压价更有底气,普通业主手中的二手房更难出手。房价下行、信贷坏账、市场冷清——银行卖房潮成了房地产泡沫崩塌的又一信号。房地产泡沫,本质上是“金融部门绑架实体经济”的结果,银行如今大规模抛售抵债房,反映金融系统内部资产质量恶化。国有银行既是债权人,又是炒房体系的共谋,如今反噬已至。房子卖不掉,贷款回不来,信贷链条会进一步收缩。“当银行都成了房产中介,就说明整个经济已经没有真正的买家,只有被迫清仓的债主。”
不过,从另一方面,嚷嚷了多年的房屋“只住不炒”调控目标有可能会通过这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实现。
为什么说这体现了“房住不炒”的成效?
炒房客正在被“挤出市场”:这些“直供房”的前主人,很多正是在房价上涨周期中利用高杠杆、多套房进行投资的炒家。当市场转向、资金链断裂,他们最终被淘汰出局。银行接手并折价出售这些房产,正是市场对投机行为的一次彻底“清算”。
房产的“金融属性”减弱,“居住属性”回归:银行的目标不是囤积居奇、等待房价上涨,而是快速变现、回收资金。它们的定价策略非常务实——只要能覆盖债权即可,甚至不惜大幅折价。这种“不计成本”的出售方式,强力地挤压了当地房产市场的价格泡沫,让房子以更接近其居住价值的价格成交。
市场预期彻底扭转:当“银行都在甩卖房子”成为新闻时,它向市场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房价只涨不跌的神话已经破灭。这会彻底改变购房者的心态,大家会更加理性,基于真实的居住需求而非投机预期来做出决策,这正是“房住不炒”的核心要义。
但这仅是“进行时”而非“完成时”,更是一个“阵痛”和“调整”的过程:
它反映的是“阵痛”而非“成功”:银行大量处置不良资产,本身也说明了前期积累的风险正在暴露。这对银行体系而言是压力,对部分高位接盘的业主而言是损失。理想的状态是市场平稳过渡,而非通过这种剧烈出清的方式实现“房住不炒”。
“软着陆”尚未完成:关键在于这些被银行出售的房产,能否被真正的刚需和改善型自住买家顺利承接,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健康的需求基础。如果承接力不足,可能导致价格持续承压,甚至引发更广泛的金融风险。目前来看,市场仍在寻找这个新的平衡点。
长效机制仍在建设中:“房住不炒”的最终实现,不能只靠淘汰炒房客,更需要依靠长效机制的建立,如完善的租赁市场、保障性住房体系、房地产税等。目前这些制度仍在探索和完善中。
这种情况更像一个“高烧退了”的症状,表明身体(市场)正在清除病毒(投机泡沫),但身体是否从此变得健康(形成良性循环的稳定市场),还需要进一步的调理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