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嗡嗡作响的夏天,大多数人只关心遥控器上的温度数字,但有一群“国家队”资金,正紧盯着空调背后隐藏的财富密码——氟制冷剂。
2025年7月,氟化工板块价格指数比去年底涨了16.65%,但更让人吃惊的是,一家名为昊华科技的氟化工企业,被社保基金和养老保险基金联手重仓3400多万股,而机构预测其2026年前瞻市盈率仅8倍。
这个数字在动辄百倍市盈率的科技股面前,显得格格不入。
社保基金历来以“逆向布局”著称,敢在行业低谷时抄底,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逆势加仓,三年实现年化收益15.2%。 这一次,他们押注的是氟化工——一个看似传统却暗藏暴利的行业。
政策拧紧水龙头,制冷剂涨价停不下来
氟化工的爆发,从一开始就由政策亲手点燃。 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2025年国内二代制冷剂配额被削减67.5%,而三代制冷剂自2024年进入配额冻结期。
这意味着,供给端被强行拧紧,小厂逐步出清,巨头则靠配额躺赚。
“价格半年涨了25%,车间三班倒赶工”,一名巨化股份的生产人员描述了下游的疯狂。
2025年上半年,巨化股份净利润预计最高增长155%,三美股份、永和股份等企业利润增速也全部超过100%。
空调产量同比增长4.74%、新能源汽车扩产、存量维修需求爆发,三重因素推着制冷剂价格一路向上。
社保基金的动向印证了趋势。 巨化股份被社保601组合加仓至2253万股,三美股份也被养老基金加仓到957万股。 这些公司共同点是手握稀缺配额:巨化股份三代制冷剂配额占全国39.6%,三美股份占15.3%,其中R134a配额全国第一。 配额成了“活印钞机”,政策锁死供给,需求却敞口以待。
8倍市盈率的真相:业绩预增与估值洼地
低市盈率背后,是机构对业绩爆发的强烈预期。 昊华科技2024年净利润10.54亿元,机构预测2025年将跳涨至15.93亿元,2026年冲击19.53亿元。 三美股份更夸张,预计从2024年的7.79亿元猛增到2026年的26.94亿元,两年翻两倍。 如果预测成真,当前股价对应2026年的市盈率确实只有8倍。
但这种低估并非没有风险。
周期性是化工行业的“命门”。
2024年万华化学因MDI价格暴跌股价腰斩,社保基金被套两年。
此外,政策变动像悬顶的剑——如果制冷剂配额调整,企业盈利可能瞬间变脸。
机构报告也强调,预测需跟踪季报验证,业绩兑现才是关键。
巨头的第二战场:新能源与半导体卡脖子材料
氟化工的故事不止于制冷剂。 巨化股份用自产氢氟酸生产的锂电池黏结剂,毛利率高达55%;永和股份的半导体级氟化液打破3M垄断,高端产品单价超过20万元/吨。 这些领域的技术壁垒远高于传统制冷剂,一旦突破,利润空间是指数级增长。
社保基金看中的公司,多数已在新能源材料领域布局。
比如蓝晓科技的盐湖提锂树脂材料,提锂成本压到3万元/吨以下;永和股份成为宁德时代储能液冷系统供应商。
氟化工企业正从“周期股”向“成长股”蜕变,而市场估值仍按传统化工企业定价,这种错位成了资金眼里的黄金坑。
地板价里的机构密码:横盘3年与放量突破
股价位置是另一个关键信号。
华峰化学从高点跌去70%,社保却加仓到5029万股;三友化工从16元跌至4元,社保421组合新进844万股。 这些个股的共同点是周线横盘时间长——扬农化工横1年、华鲁恒升横2年、三友化工横2年半,近期成交量突然放大3倍,股价站上60周均线。
技术派认为,这是突破前兆。 社保基金的成本通常锚定在年线附近,比如蓝晓科技在50元回踩年线后,养老基金果断加仓。 这种“捡破烂式”投资,赌的是周期反转:化工股平均市盈率不到20倍,部分个股业绩增速却超50%,一旦供需格局扭转,可能触发“戴维斯双击”。
晒本命时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