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元素作为现代工业基础材料,在国防和高科技领域发挥不可或缺作用。重稀土如镝和铽用于制造高强度磁体和耐高温合金,这些部件支撑战斗机、导弹和电动汽车等关键设备。全球稀土资源分布虽广,但加工环节高度集中。
中国通过长期技术积累和产业链优化,掌控全球90%以上稀土精炼产能,特别是重稀土分离接近100%。这种优势源于国内资源整合和创新驱动,南方赣州和北方包头形成专业分工,确保供应高效稳定。西方国家视此为潜在风险,推动多样化布局,但实际进展需面对技术门槛和成本挑战。
澳大利亚莱纳斯稀土公司在马来西亚关丹工厂实现重稀土分离突破,于2025年5月产出首批氧化镝,并计划扩展至铽等元素。该工厂年产能初设1500吨分离氧化物,针对军工需求设计。
10月底,公司宣布投资约1.8亿美元新建设施,年处理能力提升至5000吨重稀土原料,预计2026年4月投产,包括钐产品输出。
这一步骤源于西方战略调整,自2020年代初,美欧日加大投资海外项目,旨在减少对单一来源依赖。莱纳斯利用澳大利亚矿源,在马来西亚进行分离,避免本土环保限制,与过去美国本土尝试不同,后者纯度仅达军标60%,进展缓慢。
中国重稀土年产量超15万吨,规模远超莱纳斯1%水平,且精炼专利达439项,纯度稳定在99%以上。通过量子计算模型,国内研究院将钕铁硼开发周期缩短至17个月,技术迭代领先。莱纳斯工厂设备部分依赖中国供应,暴露供应链短板,成本高出三到五成,市场渗透需时间检验。
西方突围努力聚焦重稀土,因其军用价值高,如F-35战机需超400公斤稀土材料,坦克激光系统和导弹合金离不开镝合金提升耐热性。莱纳斯产能理论覆盖美国军工年需求2300吨的60%,但实际输出需克服本地审查和培训难题。
相比中国完整产业链,西方项目孤立,缺乏回收和下游生态。中国推动2030年稀土回收率达40%,从废旧设备提取资源,维持可持续供应。欧盟和日本将稀土依赖列为安全隐患,日本从澳大利亚进口精炼产品,但规模有限,仅覆盖国内需求30%。
中国应对中,2025年初扩展出口管制至12类稀土,并针对使用中国技术的海外产品实施许可制,四个月内破获25吨走私案,强化资源保护。
产业重组后,广晟有色融入中国稀土集团,南方集中度超80%,管理更高效。西方深海采矿在太平洋探索,但遭167国环保反对,前景不明朗。
中国稀土优势体现在技术制高点,中科院无稀土永磁体技术预计2026年商用,性能接近传统,适用于电机领域,潜在减少重稀土需求。包头研究院基因工程实验室模拟材料性能,加速创新。
西方企业虽宣布扩展,但资金依赖政府补贴,美国国防报告承认短期难脱依赖。中国金砖稀土联盟与巴西、俄罗斯合作,覆盖全球40%储量,2024年底启动联合勘探,年增3000吨产能。
相比,美国矿产安全伙伴关系联合澳大利亚、加拿大,但印尼拒绝参与,缺失关键环节。美国本土储量仅1.4%,进口依赖严重。
中国回收体系试点回收率达35%,技术扩散全国,减少矿产压力。莱纳斯产品纯度95%,接近中国99%,但批量稳定性待考。中国专利覆盖分离全过程,使用绿色溶剂降低污染。
资源民族主义兴起,印尼削减镍矿出口45%,发展冶炼业,刚果限制钴出口。中国联盟技术共享,提升伙伴产能。西方联盟延期和超支频发,中国市场稳定,集团整合效率提升15%。重稀土在电磁炮系统应用,中国研发领先。
西方F-22钛合金轻30%,但来源依赖中国。核级镝合金开发中,中国纯度要求更高。巴西勘探投资增加,中国输出技术建厂。
西方成本高,竞争力弱。中国查获走私后,加大巡查,确保不出境。莱纳斯设备维护需中国零件,风险潜在。中国循环布局可持续,联盟深化资源安全。
目前,中国扩展稀土出口控制,添加五种元素,市场回暖。西方依赖持续,垄断格局未变。莱纳斯扩展虽缓解部分需求,但规模小,难以撼动中国90%加工主导。国内创新如无稀土技术,稳固地位。
联盟年增产能进一步巩固市场。回收率提升减少进口需。西方深海不明,中国南方集中高效。军民应用扩展,风电磁体需求增。中国专利领先,西方突破依赖性未除。中国创新颠覆潜力大。
全球稀土博弈本质是技术竞争,中国通过全生命周期管控,从采矿到回收,形成堡垒。西方突围需十年,短期影响有限。中国优势持久,支撑国防和科技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