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召开的2025中国(深圳)独角兽企业大会上曾公布一组数据:2024年,深圳独角兽企业42家,总估值1599亿美元,平均估值37.1亿美元;深圳新晋独角兽企业13家,数量全国第一,占全国新晋独角兽企业总量的四分之一;在“北上深广杭”5个城市中,深圳是唯一一个独角兽数量有增加的城市,而且是大幅增加。
政策赋能下,深圳“独角兽”数量不仅快速增长、勇闯科创赛道,还带着全球化基因,扬帆出海。
工业机器人进厂“打工” 资料图
企均发明专利全国最高
何为独角兽企业?它们是指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估值超10亿美元且商业模式难以被复制的未上市创业公司。深圳年轻城市的特质,与独角兽企业充满活力、勇于创新、爆发性成长的特征相契合。更关键的是,深圳良好的营商环境、活力的企业群体、完备的软硬件产业生态和雄厚的金融资本等,都已成为独角兽企业重要的孵化地和理想栖息地。
深圳这13家新晋独角兽企业分别为引望智能(智能网联)、荣耀(智能硬件)、元象XVERSE(VR/AR)、康诺思腾(手术机器人)、杉川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礼鼎半导体(集成电路)、宏芯宇(集成电路)、创想三维(3D打印)、猿人科技(智能硬件)、拉普拉斯(清洁能源)、英飞源(清洁能源)、编程猫(互联网教育)和蕉内(网红爆品)。
发明专利是衡量创新力的重要指标。数据显示,深圳42家独角兽企业中66.7%集中在硬科技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创新实力。深圳独角兽企业企均发明专利数量最多,企均拥有141件授权发明专利(北京74件、上海81件);151件发明申请(北京77件、上海83件),是北京、上海的近2倍。
构建全链条支持体系
深圳独角兽的爆发式增长,根源在于政策从“单点扶持”向“生态赋能”的系统性升级。
早在几年前开始,深圳陆续出台的政策便锚定“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扶持集成电路、机器人、清洁能源等领域,与深圳独角兽集中于硬科技赛道的分布高度契合。2025年出台的《深圳市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行动计划(2025—2027年)》则明确提出,到2027年累计培育独角兽企业80家,从金融、人才、创新生态等多维度构建支持体系。
目前,深圳已构建起“政策引导+资本赋能+生态培育”的全链条支持体系,大力培育最优科技创新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持续推进设立“20+8”产业集群基金,赋能支持深圳涌现更多掌握核心技术、支持具有爆发式成长力的科技创新企业。
在金融支持方面,深圳的“投贷联动”模式也颇具特色,风投创投对独角兽企业的投资渗透率高达97%。深投控旗下500多只基金总规模超7000亿元,90%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培育出超40家独角兽企业。在人才保障上,深圳通过加大高层次人才支持力度、优化服务生态,已经吸引了众多全球科技人才。
多渠道拓展全球市场
展望未来,深圳独角兽企业的增长势头仍将加速。目前,深圳还有102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1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组成的“后备军团”。深圳将以“创新雨林”的蓬勃生机,孕育更多改变世界的硬科技力量。
与此同时,深圳独角兽天生携带全球化基因,政策赋能更让“出海之路”走得更稳。深圳42家独角兽企业中,八成以上为全球化企业,企业通过设立海外工厂、搭建营销网络等方式,拓展全球市场,实现高速成长。
欣旺达动力投资在匈牙利建设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工厂,抢抓欧盟电动车市场机遇;XREAL的AR设备近日成为全球首个获得Google Play认证(非GoogleTV)的AR计算盒子,其海外市场营收规模占比超过三分之二。这种全球化并非单点突破,而是生态协同的结果:河套深港合作区为企业提供跨境科研场景,“20+8”产业基金支持海外技术并购,国际人才街区为外籍团队提供一站式服务,形成“技术研发-产能落地-市场拓展”的全球闭环。
文|记者 林园
责编 | 文俏
校对 | 黄文波
审签 | 魏琴
实习编辑 | 李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