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报御龙官
风险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与观点,均基于对财经新闻的解读,旨在提供信息参考与市场动态分析。内容不包含推荐行为,请勿据此指导操作,请大家注意安全。
当散户在恐慌中抛售时,上市公司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回购自家股份。这场“聪明钱”与市场情绪的较量,谁将胜出?
恒生指数连续六个交易日收阴,累计下挫6.84%,市场笼罩在一片悲观之中。然而就在此时,一场无声的“抄底行动”正在上演。
11月21日晚间,港交所披露易网站被密集的回购公告刷屏——腾讯、小米等60多家公司同日出手回购,用真金白银表达对自家企业的信心。这场回购潮的规模与力度,实属罕见。
回购井喷:聪明钱的逆向布局
在市场一片哀嚎声中,上市公司管理层却开启了“买买买”模式。腾讯控股单日斥资6.36亿港元回购104.2万股,今年累计回购金额已达635亿港元,创下港股历史纪录。
小米、快手、蒙牛等各行业龙头纷纷跟进。小米集团单日回购800万股,涉资3.03亿港元;
快手科技回购75万股,蒙牛乳业、金山软件等也加入了回购大军。
这种“越跌越买”的行为,体现了产业资本对自身价值的判断。相比于散户的追涨杀跌,公司内部人士往往对企业真实价值有更清晰的认知。
央企入场:市值管理考核催生回购动力
本轮回购潮一个显著变化是央国企的积极参与。中远海发、中国石油化工股份等央企近期频繁回购H股,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背后是国资委将市值管理纳入考核的指挥棒在发挥作用。2025年底考核节点临近,央企业负责人有更强动力通过回购提升公司估值。
特别是那些长期“破净”的央企,回购不仅能直接支撑股价,还能向市场传递信心,实现价值重估,可谓一举多得。
历史规律:回购潮后市场往往企稳回升
回顾港股历史,大规模回购潮常出现在市场底部区域。产业资本作为最了解公司内部情况的“聪明钱”,其集体行动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回购不仅减少了流通股份,直接提升每股收益,更重要的是传递了公司对未来发展的信心。这种信心会感染其他投资者,形成正向循环。
从资金面看,回购为市场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买盘支撑。特别是在市场流动性紧张时,回购资金就像及时雨,缓解卖压。
板块轮动:科技与消费板块或率先受益
从本轮回购情况看,互联网科技板块最为积极。腾讯、小米、快手等头部企业回购力度最大,这些公司现金流充沛,有能力在市场低位回购。
消费板块也表现活跃,蒙牛乳业等消费龙头加入回购行列。随着经济复苏预期增强,消费板块的基本面改善与回购行动形成共振。
央企板块则受益于市值管理要求,中远海发、中国石化等企业的持续回购,可能引发整个板块的价值重估。
资金动向:南向资金与回购资金形成合力
尽管港股市场连续调整,但南向资金持续流入的趋势未变。内地投资者对港股市场的配置需求依然旺盛,与回购资金形成合力。
港股市场目前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恒生指数市盈率仅约8倍,对长线资金具备吸引力。回购潮进一步确认了这一底部特征。
随着美联储加息周期接近尾声,海外流动性改善也将为港股市场带来支撑,回购企业有望率先受益于市场回暖。
总结:港股回购潮与市场下跌形成的鲜明对比,揭示了产业资本与市场情绪的博弈。
历史经验表明,聪明的投资者往往在市场恐慌时布局,而公司回购正是这种智慧的体现。港股市场能否借此迎来转机,值得期待。
风险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与观点,均基于对财经新闻的解读,旨在提供信息参考与市场动态分析。内容不包含推荐行为,请勿据此指导操作,请大家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