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巨头沦陷:病症藏不住了
大家好,我是老陈瞰世界。
说句实在话,不管是国外的行业大佬,还是国内的互联网大厂,染上大企业病的样子都差不多,全是肉眼可见的 “不对劲”。
美国波音这几年的日子,简直是喝凉水都塞牙,难到了极点。
2025 年初市值才 1280 亿美元,欠的债却窜到了 1612 亿美元,标准普尔、穆迪这些权威评级机构,一次次下调它的信用评级,眼看就要跌到 “垃圾级” 的深渊。
更丢人的是,自家花大价钱研发的 “星际客机”,居然因为技术故障没法让宇航员返航,最后还得求着竞争对手 SpaceX 帮忙,这要是放在以前,波音根本不可能咽下这口气。
不过最新消息显示,波音似乎有了点复苏的苗头。
2025 年二季度财报里说,营收涨到了 227.5 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多了 35%,净亏损也从 14.39 亿美元收窄到 6.12 亿美元,现金消耗也比分析师预想的少太多。
订单更是爆了,上半年拿了 625 架飞机订单,积压的未交付订单都冲到 6190 亿美元了。
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问题还没彻底解决,737 Max 7 和 Max 10 的认证要推迟到 2026 年,防务部门还面临员工罢工的风险,想要彻底翻身没那么容易。
国内的阿里也没逃过这一劫。2023 年底拼多多的市值一度冲到 1855 亿美元,和阿里的 1943 亿美元就差 80 亿,相当于追着屁股跑。
阿里的蔡崇信在采访里也实在,直接说 “阿里落后了”。
更让人唏嘘的是,钉钉前产研负责人元安离职的时候,写了一篇万字长文,直接冲上热搜,把公司内部的问题摆到了台面上,比如流程繁琐、创新动力不足这些老大难。
还有亚马逊,2024 年干脆官宣要裁 1.4 万个白领岗位,云计算、人力资源这些核心部门全被波及,有些团队甚至整个被解散。
CEO 安迪・杰西自己都承认,公司里居然出现了 “为了开决策会议,先开预备会议,甚至还要开预备会议的预备会议” 这种奇葩操作。
一层一层的经理都要审查,官僚主义把决策效率拖到了谷底。现在亚马逊也在整改,但积习难改,想要回到以前的灵活劲儿,还得花不少功夫。
二、病根在哪?三大核心诱因
我跟你讲,大企业病看着是 “公司长大了自然有的烦恼”,其实病根早就埋下了,就等某个契机爆发。
首先是垄断让人变懒。1996 年波音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收购了竞争对手麦道,一下子在行业里形成了事实垄断。
没了像样的对手,波音立马就飘了,变得自满又保守。研发投入舍不得花钱,生产策略也守着老一套不变,有人说波音的大企业病,从那会儿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这就跟班里的第一名似的,要是没人能超过他,慢慢就懒得努力了,拼劲早就抛到九霄云外,这就是 “骄兵必败” 的道理,一点不假。
其次是战略瞎折腾。波音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居然搬了两次总部,从西雅图搬到芝加哥,后来又迁到弗吉尼亚州阿灵顿。
每次搬家都得大动干戈,机构调整、人事变动,以前的好规矩、好文化全被打乱,相当于重新创业一次,纯属瞎折腾。
还跟风把机身工厂、软件业务外包出去,现在又得花大价钱回购,来回折腾既浪费钱又耽误事。
阿里也有这毛病,被吐槽 “迷信外部来的人才”,市面上流行什么管理理念就跟风学,自己的战略定力越来越弱,走着走着就忘了自己的主业是啥。
最后是花里胡哨的累赘。《华尔街日报》的总编辑都说,“ESG 在美国企业界已经变成一句最新的脏话”,马斯克更直接,说 “ESG 是一个骗局,它已成为虚假的社会正义战士的武器”。
波音为了搞所谓的 “多样性”,专门成立了 DEI 审查机构,硬生生把印度裔员工从一千多人扩到近两万,把大量优秀的工程师挤走了,被人吐槽患上了 “印度病”。
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不仅让公司多花了很多冤枉钱,还把好好的企业文化搞乱了,让企业偏离了主业,纯属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三、破局之道:制度 + 改革双管齐下
咱们都知道,治病得对症下药,大企业病也不例外。公司治理专家给出的核心药方,看着挺复杂,其实说白了就四句话,特别接地气:
第一,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企业别想着 “既要又要还要”,啥都想做最后啥都做不好。专心搞产品、做服务才是正经事,把自己的本行做精做透比啥都强。
第二,谁拍板谁担责。不能让那些不了解企业实际情况的外部机构指手画脚,说了算的人必须得能承担后果。股东们拿出真金白银投入,亏了赚了都跟自己息息相关,自然该有决策的话语权。
第三,员工和企业绑一起。别搞那些不赚钱的虚活,要让员工的利益和企业的发展挂钩。企业好了员工才能好,员工用心干企业才能更好,这就是双赢。
第四,做任何事都要算算账。搞制度、上项目之前,得先想想能不能赚钱,成本能不能收回来,别为了面子搞 “一刀切” 的无用功。
波音以前的 DEI 审查部门,花了不少钱却没起到好作用,最后被砍掉就是个教训。
现在波音和阿里都在忙着自救:波音的新 CEO 奥特伯格上台后,直接砍掉了 DEI 相关的形式主义做法,裁员 1.7 万人降本增效,还把精力放回核心的航空业务上,这才有了二季度业绩好转。
阿里先是 “一拆六” 分拆上市,后来蔡崇信回归,让合伙人制度重新发挥作用,马云也多次在内部发声,鼓励大家回归创业初心,慢慢找回以前的冲劲。
结语
说一千道一万,大企业病不是绝症,但必须找对路子才能治好。
专业化分工、谁决策谁担责、激励到位、算好成本账,这几条底线守住了,企业才能在成长中不栽大跟头。
市场从来不同情弱者,巨头也不例外,要么主动自救,要么被市场淘汰,没有第三条路可走。能熬过大企业病的企业,才配得上 “基业长青” 这四个字,这就是商场的生存法则,简单又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