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和财报将港口业务定义为“非核心板块”——年收入452.82亿港元,仅占集团总营收的9%。但这份看似合理的数据,却经不起地缘政治视角的审视。被出售的港口网络覆盖全球23国,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与克里斯托瓦尔港,这两处节点控制着全球6%的海运贸易,中国21%的拉美货物必须经此通行。
更值得玩味的是财务操作:长和在2023年斥资7亿美元扩建埃及港口,2024年财报却声称该业务“增长乏力”。这种矛盾指向资本对政治风险的应激反应——美方曾公开讨论军事介入巴拿马运河的可能性,迫使长和在资产被冻结前套现离场。
交易引发的连锁反应远超预期。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作为中欧陆海快线枢纽,曾发生中国货轮被无故滞留72小时的事件;若美国掌控该港,中方或面临系统性物流干扰。而巴拿马运河的潜在风险更为致命:美方可对中国船只加征每航次最高150万美元的“政治附加费”,导致锂、钴等战略矿产运输成本激增,甚至威胁“一带一路”项目推进。
历史教训在此刻重现:2016年中远集团被迫贱卖长滩港,法国阿尔斯通因出售核心资产遭美方肢解。这些案例揭示,关键基础设施的易主从来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