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中美在日内瓦签署的贸易协议让全球都松了一口气,暂时平息了长达数年的关税战。协议的签署意味着双方同意将关税降回特朗普第一任期时的10%,并且承诺不再互相加税。这一举动被外界普遍认为是中国成功反制美国的标志,毕竟中国通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建立起强大的供应链体系,令美国在贸易中不得不重新考虑立场。此时,全球的贸易格局发生了一些松动,各国纷纷关注,甚至一些国家想效仿中国的策略。然而,就在大家以为局势终于稳定下来时,印度却突然试图硬碰硬,结果不过几天便迅速认输。
2025年5月10日,中美签署的协议不仅令两国避免了更多的关税上调,还使全球贸易环境暂时得到了缓和。协议的达成让外界纷纷称赞中国的策略,认为中国成功通过对等的加税手段,将美国逼到了谈判桌前。由于中国近年来在供应链领域的不断努力,已经形成了坚固的体系,使得美国不得不更加谨慎行事。协议一落地,不少国家对这一变化产生了兴趣,印度自然也不例外,认为自己可以借此机会向美国施压。
印度此前一直遭遇美国对其钢铁和铝的高额关税,这些税收每年让印度损失了19.1亿美元。尽管印度也曾试图通过与美国谈判达成零关税协议,但始终未能如愿,美国反而要求印度进一步开放市场。看到中美达成协议后,印度政府认为自己也可以采取类似的强硬姿态,于是,5月13日,印度商务部宣布要对美国商品加税,姿态相当强硬。
此举迅速成为印度国内的热议话题,媒体广泛报道,民众也表示支持,认为印度终于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强硬的态度。然而,仅仅两天后的5月15日,印度外长苏杰生就发表声明称,印美贸易关系非常复杂,并强调双方应当追求“互惠互利”的原则。显然,印度的立场发生了明显软化,媒体和外界的关注迅速转向印度的政策变化。
实际上,印度此次突然采取强硬姿态,背后有几大原因。首先,中美协议的达成让印度看到了通过加税向美国施压的可能性,认为自己也能复制中国的做法,迫使美国在钢铁和铝的关税问题上作出让步。其次,印度国内的政治压力也促使政府采取了这一举措。莫迪政府面临着即将到来的2024年大选,在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硬气的国际姿态有助于提升选民支持度。第三,印度多年来一直渴望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大国地位,这一行动正是为了证明自己不再是美国的附庸。
然而,现实远比预想复杂。印度与美国的贸易结构并不对等,2024年双边贸易总额为1290亿美元,其中印度的出口占据了较大比例,但以农产品和低端制造品为主,这些商品很容易被其他国家替代。反观印度对美国的高科技进口,几乎没有可替代的选项,因此印度的筹码相对较弱。与此同时,印度国内经济问题较多,农业团体对市场开放持反对态度,政府在政策执行上时常受到地方势力的拖累。与中国相比,印度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力有限,这也使得印度在硬刚时缺乏足够的底气。
印度政府仅仅在5月13日宣布加税,却在两天后迅速改口,原因并不难理解。首先,印度经济并不承受得起与美国发生长期的贸易对抗。2024年数据显示,印度对美出口占其总出口的13%,如果加税引发美国反制,印度的就业和产业都会遭受严重影响。其次,中美的和解使得全球贸易环境趋于稳定,印度若再继续强硬,可能会被孤立,变成孤军作战。第三,政府内部对于如何应对美国的税收问题并未达成一致,部分官员认为通过谈判寻求实惠比硬刚更实际。
印度这番滑跪的操作,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在国内,莫迪政府面临激烈的批评,反对派指责政府缺乏骨气,甚至连两天都撑不住。国际上,印度的软化也让人觉得它缺乏谈判的实力和决心。这样的局面让印度在全球贸易舞台上的地位更加尴尬。
尽管如此,印度并没有彻底认输,迅速调整了战略。此次事件也给印度上了一课,让政府明白了“硬刚”并非万能,需要根据自身实力来行事。民众也应当意识到,国际竞争不仅仅依赖于态度,还要看国家的实际能力。未来,印度要想真正有硬气,在国际舞台上发声,就必须先把国内经济建设好,提升供应链地位,否则光喊口号是没有用的。
从印度这次尝试的失败来看,其实也反映了一个重要问题——国际贸易并非仅仅依靠模仿他国策略就能取得成功。印度尝试学习中国的做法,结果却发现自己并没有足够的底气来与美国对抗。国际贸易是综合实力的较量,单凭嘴炮是无法改变游戏规则的。
这件事也给我们普通人带来了启发。在国家之间的博弈中,实力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印度这次的失败告诉我们,做事要先掂量自己手里的资源和能力,不能盲目跟风。就像印度,虽然短期内滑跪,但也许通过这次教训,它会更加明智地规划未来的战略。而我们自己,也应当时刻提醒自己,要通过不断积累实力,才能在关键时刻站得稳,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