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互联网江湖 作者:刘致呈
近日,海信家电发布半年报,成绩颇为可圈可点。
2025年上半年,海信家电实现营收493.4亿元、归母净利润20.7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4%和3.01%。
营收、利润双增长。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增速显著放缓。
估值这边,美银证券也下调了海信家电的评级,由“买入”下调至“中性”,目标价由30.4港元大幅下调至24.9港元。
同时,发布人事调整公告,胡剑涌不再担任执行董事、总裁,由现任董事长高玉玲担任总裁。
从业绩下滑到人事调整,这一系列动作不禁让人疑问,难道海信家电要把宝押在高玉玲身上了?
不过,自高玉玲2024年11月21日出任公司董事长以来,公司股价累计下跌13.53%,市值蒸发55.68亿元。
//业绩增速下滑背后的“草蛇灰线”
从全行业来看,至少在上半年,整体是上行的趋势,但就增速这块,海信家电掉队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6月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其中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同比+30.7%。
一季度数据,海尔智家增长14.7%、美的集团20.49%、格力电器14.14%、同期的海信家电仅有5.76%,到半年报进一步下滑至1.44%。
说实话,在有国补的情况下,同行业绩一路飙升,海信家电这个成绩确实有点不应该。
更遗憾的是海信家电的业绩增长,是境外业务拉动的,国内业务甚至是下滑的,而国内的毛利又远高于海外。
今年上半年,海信家电的国内业务收入为252.49亿元,同比下滑0.31%;海外业务收入为204.51亿元,同比增长12.34%。
国内业务掉队的主要原因,还是产品结构的问题,相对海尔、美的等同行来讲,有点单一了。具体来说,海信的暖通空调,冰洗两项产品占总营收的比重为79.22%。
技术上,海信的这两项产品是非常能打的,无论国内外都有很强的竞争力。
但是客观上,家电行业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补贴退潮,市场内生需求不足。
想要刺激消费者的神经,需要完善产品体系,加强生态建设,少品类战略虽然不错,但形成的品牌势能有限,很难拉动整个企业的增长。
近几年,家电行业的变迁也印证这个观点,存量时代的竞争,生态建设是关键。
比如海尔智家,早在2019年,就由原来的“青岛海尔”更名为现在的“海尔智家”,并表示,更名是“推进公司物联网智慧家庭生态品牌战略的实施”。
美的虽然生态建设一般,但是凭借小家电也能补充品类的不足;格力电器也把终端的门店变成了“健康家”的主题。
这些巨头或布局早,品类多,或反应迅速,转向快,都能在保住份额的同时,实现持续的增长。
对于二线品牌来说,近年来在这个模式下,又突然涌现出小米、华为这样的跨界玩家,更需要用全新生态模式去应对。
从结果上看,产品竞争力行不行?智能化生态化跟不跟不上?市场是会说话的,对于二线品牌,小米华为全生态是降维打击,小米家电的狂奔,海信家电的增速放缓,就是最好的证明。
从公告看,海信家电似乎想要通过人事变动改变现在的局面。
但在投资者中,有不少激进的股民表示:半年考答卷不尽人意,新任董事长兼总裁高玉玲要背锅。
我们上面说了,海信家电的问题主要还是战略方向暂时没跟上时代。
客观上,高玉玲上任不到一年,上半年的业绩增速下滑,说实话不能把责任全推给高玉玲,而对企业来说,更多的年轻人上来,也是好事。
只是在更远未来,高玉玲治下的海信家电,前景确实有些继续观察。
1:财务出身,精于计算
履历上,高玉玲女士相当优秀,是管理学硕士,历任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财务中心副总监,公司财务负责人、总会计师。
海信集团的多项海外并购业务,也是高玉玲牵头主导的。确实,财务背景会让人在收购并购,成本管理上精打细算。
只是,财务出身做一号位并不少,结果却算不上圆满,问题是多数时候都是错判了市场的走向,在经营上落了下风。
最有名的是阿里的张勇,忽视了下沉市场的需求,让拼多多超过阿里,然后换上了阿里元老蔡崇信、吴泳铭来救场。
2:海信家电的困境,不在财务,在经营
更关键的事,海信的问题,从来不是财务问题,而是战略问题,缺乏体系化竞争力,从而落后于行业。
这就直接导致产品端迟迟未能生态化,智能化落地效果也并不完美。
战略经营层面的问题,反馈到消费者端,海信家电给人的感觉就是品牌太老了,尤其是对于Z时代的用户群体。
所以关键还是要改变经营的逻辑,不光是产品层面的,还有营销层面。
海信视像的电视业务,就是海信家电很好的榜样。
比如营销,主要方向就是抢占年轻人的心智,广告语“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强化技术自信,给足了记忆点,Z世代偏好度达46.4%(居行业第一)。
但复盘过去海信家电的传播,似乎也少有特别成功的,大部分还是花钱做传统营销,典型的比如世界杯营销,就是砸钱买流量。
你说有没有效果?肯定有,但是费效比就没那么高了,形成的势能也不够。
高玉玲的挑战就在于此,她是个人才不假,但就像突然把一个陆地上优秀的将领放到了海上,让她去打海战一样,没法发挥长处,目前来看,高玉玲在经营和营销层面的战绩并没表现的淋漓尽致。
而企业落地战略,有时候还真得一把手亲自上阵,事实也表明,一号位走到前台是很有效的。
正如人遇到困境需要“从头开始”,海信家电想要改变经营策略,想要广为人知,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找到自己的“话事人”,也“从头开始”。
你看海尔的周云杰,以前也是相当低调,海尔产品品牌虽然都不差,但流量相比格力、小米还是差了点。
然后,海尔抓住了机会,借了一波雷军的流量,结果大家看到了,周云杰火了海尔也火了。
美的方洪波,则是有意无意的要做“意见领袖”,不断呼吁:“减少PPT、严禁代写材料,告别无效加班”,这波精准拿捏的打工人的情绪,也是在用情绪撬动流量。
再比如雷军做汽车,如果只是转向汽车行业,闷头做技术,可能确实能做出好车,但是品牌势能和销量远远不如现在。
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一件事儿:新的战略方向,品牌能迅速得分,大boss在舆论场的表现很关键。
高玉玲能不能突破自己的舒适圈,从幕后走到台前?能不能学学长城的魏建军,放下身段做做直播,学学京东的东哥,和兄弟们一起送外卖,请兄弟们喝酒。
总的来说,现在面对上半年业绩的增速质疑,更要通过实际行动来回应,能不能跟上,就看高玉玲的了。
况且,胡剑涌留下的海信家电,底子也真不能算差,海信集团也给高玉玲铺平了道路。
//老树难发新芽?海信不止需要年轻化
回望胡剑涌时代,不能说是失败的,给高玉玲打下了不错的底子。
天眼查APP显示,在高玉玲上任董事长之前,23年和24年的营收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0%以上,净利润的增长幅度更夸张,23年达到了56.11%
战略上,比如新风战略,创“开机3分钟满屋新风”标准,将晦涩参数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呼吸自由”,拉动市占率从12%飙至35%。
另外大搞体育营销,费效比不说,但确实增加了不少海外的知名度,海外业务这几年也迅速扩张。
但作为职业经理人,也确实有自己的局限性,比如我们提到的身先士卒的冲到业务第一线做直播、做企业家IP,经理人往往没有这个使命感。
能否改变我们也提到了,需要高玉玲的智慧和勇气,况且此刻的高玉玲,又是董事长又是总裁,相当于行政执行一把抓,大权独揽。
此次人事变动中的另一则任命是:空气事业部总裁殷必彤当选公司第十二届董事会职工代表董事。
殷必彤是在今年5月份,正式加盟海信集团,并出任空气产业总裁一职。
他1999年硕士毕业加入美的集团,曾担任美的集团董事、副总裁、智能家居事业群联席总裁、中国区域总裁、美的空调总裁等职务,曾推动小天鹅洗衣机并购整合、美的中国区数字化转型。
但看殷必彤就职的位置,似乎还是局限于空调,洗衣机这样的传统项目。这就不由得让人发问,殷必彤在美的经验能帮到海信多少?
说实话,肯定有一定价值,但挖掘的可以更充分些。
从外部视角来看,像方洪波说的“家电行业其实没有秘密”, 海信家电此时想要赶上三巨头,甩开小米华为,需要的是生态建设,形成品牌势能,至少不能他们有你没有。
而单从人事调整来看,海信家电或者说以高玉玲为首的管理层正在做的,是加强传统业务的长板,而非补齐短板。
如今的家电行业,没有老树发新芽的成功案例,长板再长,真的能搞过格力?搞过小米?
所以,与其从美的招揽人才,倒不如花大气力从小米、华为挖角。后者可能带来行业最新的理念。
最后,祝福高玉玲,能带领海信家电更上一层楼,高玉玲能像董明珠一样,成为中国家电史上,又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典范。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