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那边,最近有人动了脑筋,盯上了一条原本没人注意的边角料规定。结果一试,发现还真能把对中国的高额关税给绕过去。消息一出,商业圈炸开了锅,有人叫好,有人皱眉,气氛一下子变得复杂又紧张。
这不是灰色地带,不是漏洞利用,更不是非法走私。它,是美国海关法里一直存在的首次销售规则,1988年就有了。冷门、没人提、基本尘封。但如今,不少美国公司重新翻出这条老法,拍了拍灰,发现:还能用,而且用得漂亮。
事情怎么爆出来的?CNBC报道说得挺直接。假设中国内地一家服装厂,把衣服5美元一件卖给香港的中间商,这个中间商再以10美元的价格转手卖给美国零售商,比如沃尔玛,最后美国消费者花40美元买下这件衣服。
按常理,关税要按10美元,也就是进美国的价格交税。但首次销售规则说,只要中间商不是关联企业,交易是真实的、有合同、有发票,还能证明美国是最终目的地,那就可以按最初那5美元算。这个操作,几乎立刻让关税负担砍掉一大截,省下的钱,不是一点点。
说白了,美国企业靠这招,名正言顺地绕开了部分对中国加征的高关税。有人甚至用了合法偷税这个词,但严格来说,不违法。只是被挖出来的方式过于巧妙,打了不少人一个措手不及。
这条规则其实早就摆在那里,只不过没几个人真去琢磨。直到2018年,美国对中国商品大规模加征关税,有的进口商觉得吃不消,开始咨询律师、找办法,结果就翻出了这条沉睡的规定。从那以后,一些大公司悄悄开始用,包括做奢侈品的,也有搞生物技术的,还有美国本土的烧烤炉制造商,动静一点点变大。
可不是谁想用就能用的,条件不少:两次以上独立交易、每次都得是真实买卖、得有文件能说明交易结构和金额,最关键的是,得让中国那边的供应商说实话——把实际出厂价格交代清楚。这一步,其实最难。谁都知道,中间商能赚就是靠这个价格差。你让他告诉沃尔玛,货其实才5美元一件?不愿意的不少,心里打鼓的更多。
但一旦配合好了,利益巨大。比如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是30%,可实际算下来,有时甚至超过35%。如果能把征税基数从10美元降到5美元,那节省的金额几乎就是翻倍计算。法律界那边,有人已经公开表态:在某些品类里,这简直就是刚需操作。尤其关税高达145%的商品,节省空间太大了。
问题也随之而来。对于那些支持贸易保护主义的美国政客,这完全是戳痛点的存在。你一边大张旗鼓地征税,说要打击中国制造,另一边自家企业却通过这招轻松避开,多年鼓吹的强硬贸易政策,一下子就像被掏了个洞。
会不会堵上?不好说。这规则本身合法,写在法典里,想要取消不是简单一句话的事。除非国会出手改法,或海关换了标准。但真要大动干戈,又会得罪不少企业,特别是那些已经把这条规则当成关键成本策略的大厂商。
这就有点左右为难了。一边是维护所谓的国家经济安全,另一边是企业利润和市场活力。真较起真来,还不知道谁先退。
有意思的是,美国自己设的规矩,现在成了破局利器。当初定这个首次销售规则的人,大概也没料到,几十年后会成为某些企业绕开本国贸易壁垒的武器。
从中国视角来看,这事不是什么负面新闻,反而说明了一个现实:中国商品依然具备极强的价格优势。即便多了一道又一道的障碍,美国企业最终还是愿意选中国制造。原因很直接:成本低、出货快、质量稳。
所以,不管规则怎么变,话语权最终还得靠硬实力说话。不是靠喊口号,更不是靠对抗堆起来的贸易战能解决的。
有些看似是漏洞,但其实是现实推出来的缝隙,是利益驱动下自然形成的通道。堵一个,企业就会去找下一个。这也是全球市场的真实面目,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这条规则现在重新被激活,会不会是一个转折点?说不准。但可以肯定一点,贸易博弈不会停,规则的边界也不会永远不变。企业在夹缝里求生,政策制定者也得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反复权衡。
这局棋,还远远没到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