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华尔街见闻报道,韩国央行周一发布研究称,韩国得盯紧人民币汇率走势,韩元与人民币之间的汇率联动性正不断增强,特别在全球不确定性上升、贸易摩擦加剧时表现更为明显。
研究显示,韩元和人民币之间的联动关系很强,自2018年以来二者的相关性平均约为0.6。有些时候这种关系更明显,包括2018–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2022年2月至2023年4月美联储激进加息周期,2024年特朗普再次竞选成功后政策预期的变化。
未来若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韩元受人民币影响或进一步加剧。人民币一动,韩元也跟着抖。
这意味着,韩国的货币政策制定和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将面临更大挑战,不仅要看美国动向,还得盯着中国怎么动。
研究还特别指出,这种汇率联动关系具有不对称性,当韩元贬值时,与人民币的联动性增强。而在韩元升值期间,联动性则相对减弱。
韩国央行表示,这种不平衡是由兑美元共同贬值以及中韩两国出口市场竞争等因素造成的。
事实上,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正在稳步提升。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信息,截至2024年末,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四位支付货币和第三位贸易融资货币。2025年1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的占比达到3.79%。
虽然还没有到“锚定”的地步,不过许多国家增加了人民币的使用和储备。除了众所周知的俄罗斯,目前已有超过80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
欧洲国家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德国央行和法国央行已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瑞士央行将人民币作为其外汇储备多样化的选择;比利时央行购买了价值2亿欧元的人民币;西班牙央行和斯洛伐克央行也表示正在考虑或已经购买人民币。
另外,“一带一路”沿线及资源型经济体在贸易结算中优先使用人民币,减少对美元中介依赖。
例如,中东产油国(如沙特、阿联酋)与中国签订人民币结算石油协议,部分替代美元,推动人民币在能源定价中的话语权;
东盟2024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额同比增23%,泰国、印尼等国在农产品、电子贸易中广泛使用人民币;
阿根廷将人民币纳入储备货币,中阿货币互换协议支撑其外汇储备稳定;
巴西推动人民币结算大豆、铁矿石贸易,减少汇率波动损
……
人民币虽未形成类似“美元霸权”的锚定体系,但通过贸易结算硬需求、储备多元化及资源国去美元化三条路径,正重塑区域货币秩序。
相信未来伴随中国国债增信、离岸市场完善(如香港枢纽),人民币的“隐性锚定”效应将进一步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