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是经济增长的“源头活水”。今年以来,一个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投产达效,为襄阳高质量赶超发展注入了蓬勃动力。
今年2月,襄阳组建10个招商团队,打好资源招商、产业招商、乡情招商、环境招商组合拳,吸引优质项目落户,以招商引资助力服务支点建设。
一个个项目落地的背后,是襄阳招商团队坚定不移、攻坚发力的“韧劲”,创新方式谋划项目、带动产业链生成的“闯劲”,以及努力优化营商环境的“干劲”。
一份“满分答卷”
在全国30多个地区中夺魁
·
(查看背后的故事)
在襄城经济开发区,湖北睿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正加紧建设,一期首条生产线预计本月底调试生产。
△项目建设现场。
该项目由东风鸿泰与广东金晟新能源共同投资,是全省新能源重点产业项目。2024年1月签约落户襄城,9月即开工。项目投产后将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并有力推动当地汽车产业链转型升级。
△项目建设现场。
项目成功落地得益于襄城区的高效服务。去年7月,襄城招商团队获悉东风鸿泰拟布局动力电池回收项目后,迅速行动。面对全国30多个城市的激烈竞争,襄城以诚意和效率突围,用一张写满诚意的“满分答卷”,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收到企业包含50多项诉求的要素清单后,襄城区委、区政府立即组织多部门专题研究,当天就给出了详尽答复。无论何时,襄城团队都快速响应企业需求。最终,总投资20亿元的项目选择落户襄城。项目落地后,全方位全流程的服务迅速跟进, 襄城区组建了工作专班,倒排工期,在生活服务、项目建设等方面为企业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睿派科技总经理刘水发表示:“襄城的诚心和优质服务,以及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打动了我们。”
襄城正通过精准引进项目、培育产业、打造集群,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随着睿派项目的推进,当地正积极谋划招引上下游配套项目,一条高质、绿色新能源产业链加速形成。
31页专业方案
叩开百亿产业大门
·
(查看背后的故事)
5月16日,老河口市中力电动叉车生产基地内,流水线繁忙运转。谁能想到,这片产业热土两三年前还是一片荒地。老河口以一份 31 页专业方案,开创县域 “拼专业” 的精细化招商新模式,叩开百亿产业大门。
△中力电动叉车(老河口)生产基地。图源:汉水襄阳
得知国内叉车龙头浙江中力计划布局中部配套产业,老河口市委、市政府连夜组建专班赴浙对接。招商团队没有止步于常规洽谈,而是提出 “配套 + 总装 + 再制造” 一体化综合性基地的 “升级方案”。这份方案深度分析物流成本、配套空间,规划循环经济链条,让中力团队大为赞赏,项目定位也从配套升级为整车制造与废旧叉车回收利用,于 2021 年 7 月顺利签约。
签约后,老河口以 “光速” 推进项目:15 天完成征地,60 天平整 387 亩土地,提前 1 个月办结 52 项开工事项。2022 年 2 月项目开工,次年 2 月一期投产首车下线,投产当日便带动 30 余家配套企业推介签约。此后,锂电池配套、零部件出口等项目相继落户,电动叉车产业集群逐步成型。
△在中力电动叉车老河口市生产基地,工人们正专注有序地进行设备组装作业。图源:汉水襄阳
如今,“链主” 效应持续释放,众多配套企业跟进,传统铸造业实现升级,老河口成功从 “零部件供应商” 转型为 “整机输出地”,填补华中电动叉车整车制造空白。这场招商实践证明,小城市也能凭借专业与效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打造优质营商口碑。
△湖北中力机械有限公司电动叉车产线,绿色环保的电动叉车源源不断下线。图源:汉水襄阳
一碗鸡汤
填补湖北规模化奶源空白
·
(查看背后的故事)
在云上牧歌(襄阳)万头奶牛智慧产业园,现代化养殖场景生机勃勃。这个投资 12 亿元的项目,占地 1200 亩,建成后奶牛存栏万头,年产鲜奶 9 万吨,年产值预计 16 亿元,填补湖北规模化奶源空白,带动上下游产业综合产值近 50 亿元。而它的落户,始于一碗饱含诚意的鸡汤。
△云上牧歌万头奶牛智慧产业园鸟瞰图。(资料图片)
2020 年,福建客商陈文在南漳投资食用菌企业,当地贴心服务让她印象深刻。2022 年 6 月,陈文突发水痘,南漳县委县政府迅速安排就医,县招商服务中心主任连续半月每日送鸡汤。病愈后的生日,县委领导还为她筹备惊喜生日会。这份情谊让陈文视南漳为第二故乡,主动牵线搭桥,将原计划外迁的云上牧歌项目引入南漳。
△云上牧歌万头奶牛智慧产业园智慧挤奶车间。摄影:胡振兴
项目签约后,“南漳速度” 全力护航。县领导挂帅成立专班,45 天完成征地拆迁,从洽谈至投产仅用 22 个月。专班远赴澳大利亚选种,部门采取 “驻场 + 代办”“容缺 + 并联” 模式高效办证。项目落地后,10 余个上下游项目跟进,还吸引上海申能集团投资 2 亿元建设生物质示范基地,带动 3000 余农户年均增收 3 万元。一碗鸡汤,不仅换来十亿级项目,更熬出南漳亲商安商的优质营商环境。
△云上牧歌(襄阳)万头奶牛智慧产业园奶牛车间。通讯员:王玮 胡振兴
一句唠嗑
引来一条产业链
·
·
(查看背后的故事)
襄阳市经信局与高新区走访企业时,,企业负责人随口提及,“我们的铸造产线希望有更高端的技术合作。”这句轻描淡写的需求,瞬间触动了调研人员的神经——作为国内装备制造领域的“链主”,该企业的需求恰是我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升级的突破口。也正是这个看似平常的诉求,揭开了一场链式招商的序幕。
△阳光泵业(资料图)
调研发现,本地泵业虽强,但铸造环节需升级,且该企业透露其合作伙伴——行业龙头阳光泵业正寻求高端铸造合作。
若能引进阳光泵业,既可补强铸造短板,又能串联泵业新布局。高新区招商专班迅速行动,携产业链图谱和定制方案多次赴天津洽谈。2024年5月,阳光泵业襄阳项目签约,将建设高端离心泵基地,专项基金首笔资金已到位,年底前完成选址建设。
打动阳光泵业的不仅是襄阳的区位和营商环境,更是其“用产业链逻辑做链式招商”的思路——服务“链主”企业从“解决问题”转向“激活产业链”。
随后,高新区围绕“精密铸造—核心部件—整机制造”链条精准发力,梳理关键环节靶向招商。
如今,高新区正将此“服务头部、延伸链条、完善配套”模式推广至各产业,瞄准薄弱环节和新兴领域,招引培育固链、补链、延链、强链企业,深化分工合作,促进协同联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一次解困
促进医药产业跃升
·
(查看背后的故事)
近日,湖北天舒药业宜城原料药车间一派繁忙生产景象。这家由天舒纺织与南京威凯尔合资成立的企业,从签约到开工仅用37天,成为当地医药化工产业破局跃升的典范。其背后是政企联手破解股权困局、精准招商重塑生态的成功实践。
△天舒药业实验室,技术人员在检测产品理化指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天舒药业由宜城企业家刘玉涛于2016年创立,主攻新型造影剂,后因股权纠纷濒临倒闭。宜城市果断出手,助其回购股权稳住根基,埋下招商伏笔。
转机出现在一次产业链交流会上。刘玉涛之子偶遇正寻求生产基地的南京威凯尔(CRO/CDMO行业新锐),双方技术产能需求契合。宜城招商团队闻讯组建“攻坚小组”,多次对接洽谈,于2022年促成并购协议签署。
面对南京威凯尔“必须一年投产”的要求,宜城将其列为重点攻坚项目,建立“周调度、月会商、季评估”机制,串联23个部门联合办公,仅用37天完成签约到开工审批,创下“襄阳速度”。同时创新采用“1.3亿元产业基金”的“基金+项目”模式解决融资难题。项目2024年初投产,首年产值即达3.81亿元。
△天舒药业园区全景
宜城后续持续发力,提供固定资产补贴、技改资金及定制贷款等政策组合拳,促使南京威凯尔将全国代工厂产能汇聚宜城,使其成为唯一生产基地,并形成“研发在南京、生产在宜城”的双城协同架构。
基于良好发展态势和营商环境,南京威凯尔再次投资7亿元启动二期扩建,预计新增年产值5亿元、岗位500个。
从化解企业危机到促成产业跃迁,宜城成功实现了“解困一个企业—重塑一个产业—激活一条产业链”的链式反应,为县域招商提供范例,印证了精准源于产业链洞察、效能成于需求超前响应。政府从比拼“政策优惠”转向共创“生态价值”,助力宜城医药产业崭露头角。
从十大招商团队出征时的旌旗猎猎,到签约现场此起彼伏的落笔声;从汉江之畔连夜亮起的项目推进会灯光,到项目建设工地上轰鸣的桩机声响……襄阳的十大招商团队依托资源、产业、环境、乡情招商主线,正将襄阳的产业积淀转化为招商竞争力。
当招商团队的身影穿梭于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的产业高地,当终审会的红章盖印声与工地桩机的轰鸣声交织成发展交响曲,襄阳正以“团队招商”为突破口,跑出资源转化的“加速度”。
也正是这样的加速度,让更多企业愿意投资襄阳、扎根襄阳,这座“铁打”的城池,正在新时代的产业变革中锻造新的传奇。
来源:襄宣在岘综合自《襄阳日报》、汉水襄阳客户端
记者:刘倩 陈霜 朱贤 彭月娇 刘俊
通讯员:孟雄 李雯艳 唐姗姗 刘阳东 何鑫 冯冬雪 杨士鑫 简政豪 韦承志
编辑:彭梦迪
校对:李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