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咱们国家商务部,轻描淡写地发了个公告,说要对两种叫“镓”和“锗”的金属搞个出口管制。
美国五角大楼连夜盘家底,结果脸都绿了:镓库存为零;锗有是有但加工厂早就关门大吉了,有矿也变不成能用的材料。
镓和锗最多算“王炸”里的小牌,我们手里真正握着的那张大王,那张藏了70年、能让整个西方高科技产业立刻“断电”的终极王牌,还没真正打出来,这张牌就叫——稀土。
而这张牌的背后,是一个几乎被人遗忘的名字,和一个长达半个世纪的隐秘布局。
1951年,一个年轻人,顶着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的光环,放弃了美国优渥的生活,坐上了返回祖国的轮船。
他叫徐光宪,是地地道道的绍兴人,骨子里有着“士大夫”的家国情怀,
回国之后他将全部身心投入北大化学系实验室彼时新中国成立不久诸多事宜需重新开展比如稀土我国有大量矿源但当时只能像普通泥土般卖出我们把含十多种珍贵元素的矿石低价售出而后还需高价从他国买回提纯好的高科技材料。
直到1972年,一纸来自军方的绝密任务,交到了徐光宪的手上:攻克稀土分离技术!稀土里的17个兄弟,化学性质像得跟一个模子刻出来似的,想把它们一个个分开,比登天还难。西方国家当时用的是“离子交换法”,又慢又贵,还死死地对我们技术封锁。
徐光宪不认同这种歪风,他带着团队,没日没夜地待在实验室里,演算纸堆得比人还高,三年后1975年,一个叫“串级萃取理论”的东西在他脑子里产生了。
这么说吧,如果西方的方法是拿个筛子慢慢筛豆子,徐光宪的方法,就是发明了一台全自动豆子分拣流水线。
效率提升了上千倍!成本降到了脚脖子!从那一刻起,世界稀土产业的赛道,被这个中国书生,硬生生给掰弯了。
到了80年代,我们不仅能生产出全世界最纯的稀土,产量还占了全球的70%。我们从一个卖“土”的摇身一变成了全球唯一能供应全套“稀土满汉全席”的大掌柜。
2015年,95岁的徐老先生走了。他走的时候很安详,没留下什么豪言壮语,只留下了一沓沓泛黄的手稿。
但他留下的那项技术,成了我们今天敢跟整个西方世界叫板的最大底气。
“工业维生素”?不,这是“工业命脉”,
这款物品并非泥土,而是17种金属元素的统称,它不叫“工业维生素”,而是“工业命脉”,你驾驶的新能源汽车,其电机中最关键的永磁材料,离不开稀土中的“钕”与“镝”你头顶转动的风力发电机,也依赖于它。
一架第五代战机,从雷达到发动机,全身都有稀土的影子,一艘航空母舰,单单雷达系统就需要好几吨稀土,要是没有稀土,整个现代高科技和国防工业,大概得停滞一半。
而中国不仅拥有全球近一半的储量,更恐怖的是,我们掌控着全球90%以上的精炼加工能力。
美国不是没有稀土矿,可是他们的加工厂因为环保、成本等好多问题,早就关得差不多了,现在要是想重新开,光环评就得花好几年,工人去哪儿找还不清楚。
美国最大的稀土企业MPMaterials,刚听说中国可能限制出口,股价马上就暴跌了10,
2024年,我们再次出手,对7种更要命的中重稀土也搞起了管制。其中一种叫“钐”的几乎100%用于军工。
香港媒体直接戳穿真相:美国在重稀土提炼技术上比中国差了足足20年,国防部这下真的沉不住气了,
这20年的差距,就是当年徐光宪老先生,在那个小小的实验室里,为我们整个国家抢出来的战略纵深。
我们的底牌,从不主动伤人看到这儿,你可能会觉得,我们是不是有点“霸道”?恰恰相反。
我们手握这张王牌几十年,从来没有主动用它去欺负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凭借低成本优势,差不多让全世界的高科技产业有了依靠,
2010年,我们第一次收紧出口,是为了整治国内乱采滥挖的乱象。
而最近这一系列的管制,更是被逼无奈。你那边又是芯片法案,又是加征关税,想尽办法卡我们脖子,不让我们吃上饭。
那对不起,我总有权利决定,我们家磨坊磨出来的面,先紧着谁家吃吧?
商务部说的很清楚,这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
我们不想打牌,但如果你非要把我们逼到牌桌上,我们手里,也攥着几张让你肉疼的底牌。
目前美国人四处奔波,搞所谓的“矿产外交”,试图寻找替代资源;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也纷纷参与其中,表示要自己建设工厂。
但他们心里都清楚,不管是技术、成本还是产业链完整度,短期内想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基本不可能,
更何况我们现在玩得更高级了。2024年,我们稀土的进口量,居然是出口量的两倍。
背后是徐光宪老先生以及他那些科学家们的远见和付出,他们一辈子默默使劲儿,才让咱们如今在全球竞争里头有了从容又稳当的资本。
真正的强大,不是耀武扬威的肌肉,而是你掀开底牌时,全世界瞬间安静下来的那种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