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突然变卦了!就在中美贸易谈判进入关键阶段,美国财长贝森特冷不防抛出新要求——打算在协议里硬塞两条“禁令”,矛头直指中国购买俄罗斯和伊朗石油的权利。
这记回马枪不仅暴露了华盛顿反复无常的谈判策略,更试图把能源安全议题偷换成对华施压的筹码,彻底搅乱了原本稍有缓和的贸易棋局。
7月21日,贝森特接受CNBC采访时笑眯眯地说“中美贸易形势良好”,转头却话锋骤变:“可惜中国是受制裁的伊朗和俄罗斯石油最大买家,这个问题得谈谈。” 他更赤裸威胁:任何购买俄油的国家都可能被征收100%“二级关税”,甚至点名欧洲盟友“跟着美国干”。
这并非临时起意——早在7月14日,特朗普就放话称若50天内俄乌未停火,将对俄油买家实施“二级制裁”,而中印两国作为俄油70%的买家,首当其冲成为靶子。
耐人寻味的是,就在一个月前(6月24日),特朗普还曾在社交媒体宣称“不会阻止中国买伊朗石油”,甚至暗示希望中国“未来多买美国石油”。
短短四周态度剧变,从“默许”到“威胁”,美方把“翻脸如翻书”的谈判术玩得淋漓尽致。
这种反复无常背后,实则是美方自认手握“筹码”:5月日内瓦协议后中美关税战暂时休兵,8月12日“休战期”将至,而中国近期恢复对美稀土出口、美方放宽英伟达芯片销售,让华盛顿误判中方急于达成协议,想趁机加码勒索。
贝森特嘴上说“谈贸易”,实际却把石油采购问题与经贸协议强行捆绑,试图将贸易谈判扭曲成地缘政治施压工具。
美方逻辑很直白:一方面借“二级关税”大棒逼迫中国切断与俄伊能源合作,削弱两国经济命脉;另一方面为美国能源企业抢占市场铺路——中印作为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中国年进口5.53亿吨,印度89%依赖进口),一旦退出俄油市场,美国页岩油商立刻能填补缺口。
这种“一石三鸟”的算计,早已超出单纯贸易范畴,实则是经济霸权与能源霸权的混合战。
更荒诞的是,美方还以“教师爷”姿态要求中国配合“重大经济转型”。
贝森特声称“中国需要经济再平衡”,却绝口不提美国自身困境:2024年贸易逆差飙至9184亿美元创60年次高,芯片巨头英伟达因失去中国市场被迫涨价25%反遭华为芯片反超(市场份额猛增47%)。
自己病入膏肓,却忙着给别国开药方,美式双标暴露无遗。
事实上,美方此刻强推“石油禁令”恰反映其关税战已走进死胡同。
4月对华加征24%关税后,美国金融市场遭遇雪崩:道指单日暴跌1679点,三大指数两天蒸发6万亿美元市值;普通家庭年支出暴增1500美元,特斯拉因电池关税成本每辆车贵了3200美元,Model Y订单暴跌45%;苹果为转移产能赴印度,却因良品率不足70%反蚀3%利润率。
这些数据撕碎了“关税万能论”的假面,迫使美方不得不回到谈判桌。
而所谓“二级关税”威胁更可能引火烧身。
中国与俄伊的能源合作根植于国家利益和全球能源供应链——俄罗斯占中国原油进口15%,伊朗则是中东关键供油国。
若美方强征100%关税,无异于逼全球油价暴涨,推高自身通胀(4月美国核心PCE物价指数已涨4.8%),还将遭遇中方反制。
复旦大学教授辛强一针见血指出:中国绝不允许美方把关税外议题“偷塞”进谈判,贸易问题必须聚焦贸易本身。
面对美方突袭,中方早有应对逻辑。
外交部的多次声明直指核心:反对非法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将坚决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7月18日驻美大使馆发言人刘鹏宇更明示:谈判需“平等尊重、互利共赢”。
这释放两层信号:
议题红线:能源安全事关主权,不容谈判。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6月25日已强调“根据国家利益采取能源保障措施”,俄伊石油采购属合法正常贸易,美方无权置喙。
反制底气:中国对美出口韧性犹存(6月进出口值环比反弹至3500亿元),而美企承受着芯片滞销、供应链断裂之苦。
若美方强推“二级关税”,中方手握稀土、锂电池等关键矿产反制牌,更可联合东盟、欧盟等受美关税压迫的经济体共抗霸权。
这场闹剧揭露了美国贸易政策的致命伤:把“极限施压”当智慧,视“反复无常”为艺术,却忘了大国博弈需战略信用托底。
从芯片到石油,华盛顿不断在“卡脖子”与“求合作”间横跳,最终只会让世界看清:举着关税大棒谈条件,举得越高,跌得越重。
贸易谈判的本质是利益交换,而非单方面勒索。
美国想在协议里硬塞两条“能源禁令”,看似突袭得手,实则在透支所剩无几的谈判信用。
当“美国优先”沦为“美国独行”,当关税大棒砸回自己脚面,华盛顿早该明白:中国的战略定力,从来不是被动忍耐,而是看清底牌后的主动掌控。
俄伊石油这条线,美国画不下去,更拦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