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惊讶的是,印度人开始反思自身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印度经济学家帕纳加利亚指出,印度原本有机会在20年内完全取代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但遗憾的是,过去十年里,“印度制造”仍然只是一个口号。更糟糕的是,印度还错失了美西方产业转移的宝贵机遇。
要成为一个制造大国,印度必须在物流、电力、港口等基础设施方面迎头赶上。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工厂”,离不开其四通八达的高铁网络、高效的港口和稳定的电力供应。相比之下,印度的整体基建水平仍有较大差距。道路状况不佳、港口效率低下以及电力供应不稳定等问题,让企业对于在印度设立工厂心存疑虑。
以手机制造为例,虽然苹果已经将部分iPhone生产线搬到印度,但供应链的不完整性以及关键零部件的进口依赖,使得生产成本和时间成本大幅增加。与中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集群相比,印度在这一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印度政府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早在2014年就推出了“印度制造”计划,旨在通过减税和简化审批流程来吸引外资。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如2022年印度GDP增长率高达8.7%,但政策执行上的不力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印度的官僚体系复杂,中央与地方政策时常冲突,审批流程繁琐且效率低下,导致许多企业对于在印度投资望而却步。
此外,印度在劳动力质量方面也存在明显短板。尽管拥有庞大的年轻劳动力人口,但高技能工人的短缺却制约了印度制造业的发展。与中国每年数百万经过实用技能培训的STEM毕业生相比,印度的职业教育普及程度仍有待提高。
在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印度原本有机会借助美中贸易战等外部因素加速“去中国化”进程,吸引更多西方企业前来投资。然而,环保问题却成为了印度制造业发展的又一个绊脚石。由于能源结构依赖煤炭,印度工厂的碳排放较高,难以满足西方企业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
因此,帕纳加利亚的判断并不令人意外:印度在过去十年里几乎未能在制造业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越南、墨西哥等国家抢走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