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保险行业2025年上半年回顾与未来展望
报告共计:59页
2025年上半年保险行业回顾:转型加速,多维度呈现积极态势
2025年上半年,保险行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呈现出稳步转型的态势。从股价表现来看,保险板块整体跑赢大盘,截至7月14日,保险指数累计上涨11.0%,显著高于沪深300指数2.1%的涨幅。其中,人保、新华保险表现尤为突出,股价分别上涨13.2%和24.9%,展现出市场对行业转型成效的认可。
业绩波动中显分化,偿付能力稳中有升
上半年,上市险企的业绩表现呈现出一定波动。受一季度利率上行、债市下跌等因素影响,上市险企归母净利润增速有所回落,合计同比增长1.4%,但不同公司间分化明显。其中,人保、国寿、新华保险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43%、39.5%、19%,而太保、平安则分别下滑18%、26%,平安的利润降幅还受到旗下健康医疗业务并表的一次性影响。
净资产方面,一季度末上市险企合计净资产与年初基本持平,国寿、平安、人保保持稳健增长,而太保、新华则出现不同程度下滑,这与各公司准备金折现率计算方式及债券资产价值波动有关。值得关注的是,上市险企偿付能力表现亮眼,核心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平均值分别为173%和231%,远高于监管要求的底线,其中平安、新华的偿付能力提升显著,主要得益于债券资产重分类的积极影响。
负债端转型深化,新单与价值增长双改善
在负债端,行业正加速向分红险转型,新单保费表现逐步回暖。一季度受转型短期影响,多数上市险企新单保费承压,但二季度以来环比明显改善。这一变化与分红险市场接受度提升密切相关,一季度国寿新单期交保费中浮动收益型占比已达51.7%,太保分红险新保规模占比提升至18.2%,同比增加16.1个百分点。
新业务价值(NBV)延续增长势头,受益于预定利率下调、渠道费用优化(报行合一政策落地)及业务结构改善,上市险企NBV利润率持续提升。一季度,平安、太保、人保寿险的NBV可比口径增速均超30%,太保更是达到39%,显示出转型对价值创造的拉动作用。
渠道方面,代理人队伍已基本企稳,2024年末五家上市险企代理人合计138.1万人,2025年以来整体规模保持稳定,且人均产能持续提升。平安代理人人均NBV同比增长14%,新华绩优人力人均期交保费实现翻番,改革成效逐步显现。与此同时,银保渠道的贡献持续提升,在低基数基础上实现高增长,其NBV增速高于整体水平,新华、人保寿险的银保渠道NBV占比已超40%,成为拉动增长的重要力量。
资产端配置优化,投资收益有望改善
资产端,保险资金规模持续扩张,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保险投资资产规模达34.9万亿元,其中人身险公司占比近90%。在“资产荒”背景下,险企持续调整配置结构,增配债券和股票成为主流策略。一季度末,人身险公司债券配置比例升至51.2%,非标资产占比则持续下降。
股票投资方面,增配FVOCI(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股票成为行业共识。2024年上市险企FVOCI股票占比持续提升,这一策略既能通过“股息换利息”缓解利差压力,又能减少股市波动对利润表的影响。新华保险、中国平安在这一领域布局尤为积极,新华股票+基金投资占比达18.8%,为上市险企最高。
从投资收益来看,一季度受债市下跌影响,部分险企总投资收益率同比下滑,但二季度以来,随着利率拐点向下后企稳,股市表现向好,预计投资收益率将环比提升。长期来看,险企对权益资产的配置态度趋于积极,监管放宽权益投资限制、降低股票风险因子等政策,为险资入市提供了更有利的环境。
政策持续呵护,为行业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今年以来,监管层对保险业的支持态度明确,从负债端和资产端多维度出台政策,为行业转型铺路。在负债端,监管规范万能险、分红险结算要求,推动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引导行业降低负债成本;深化代理人营销体制改革,推动个险渠道“报行合一”,优化佣金激励机制,促进渠道健康发展。
资产端,监管进一步放宽险企权益投资限制,将部分档位的权益类资产比例上限提高5个百分点,同时下调股票投资风险因子,鼓励长期资本入市。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稳步推进,截至2025年5月,三批试点累计批复额度达2220亿元,为险资参与资本市场提供了新路径。
总体来看,2025年上半年保险行业在转型中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分红险转型深化、渠道结构优化、资产配置调整等多重积极因素叠加,配合友好的政策环境,行业正逐步缓解利差损压力,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稳步迈进。下半年,随着预定利率调整可能带来的“炒停”效应、分红险市场接受度进一步提升,以及宏观经济复苏对投资端的带动,保险行业有望延续向好态势。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59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