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国务院第九次全体会议通稿里,“巩固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态势”短短十二个字,被财经媒体拎出来做了加粗加红。外行看热闹,内行看心跳——这几乎是官方文件里最直白的“情绪安抚”:承认市场仍在“跌”,但已出现“稳”的苗头;下一步的KPI不是“反弹”,而是“别继续掉”。一句话,政策底已探明,市场底还在磨。
为什么说这四个字是“体感温差”的赛跑?因为数据与感受之间,隔着一个“信心漏斗”。统计局70城房价指数显示,7月一线城市环比降幅收窄,二三线跌幅持平;可打开社交网络,满屏仍是“割肉离场”“挂牌半年零带看”。宏观温度计说“退烧”,微观体感还在“打摆子”。政策的任务,就是把这个漏斗补上。
怎么补?通稿没提“大水漫灌”,却给了一套“精准滴灌”操作手册:
第一针是“预期缝合剂”。会议提出“深入评估政策实施情况,及时回应市场关切”。翻译成大白话:各地花式松绑限购、降首付、给补贴,到底救的是谁、漏了谁,中央要拉清单,别让市场猜哑谜。预期管理最怕“政策黑箱”,一旦透明,观望者才敢从桥洞走出来。
第二针是“需求催化剂”。“系统清理消费领域限制性措施”这句话,看似跑题,实则直击要害。眼下最大的潜在买房人,是“想换房却被资格卡脖子”的改善群体。把他们在购车、落户、学区上的限制一并拆掉,购房链条才能从“刚需首套”扩展到“改善二套”,把成交量从ICU推进普通病房。
第三针是“供给止血钳”。“更多‘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是对地方政府的明示:别再把有限的资金砸在无人新区、超级地标,而是去收购存量房做保障性租赁、去翻新老旧小区装电梯。库存不消化,房企资金链就像关不上的水龙头,越拖越失血。
最微妙的是节奏。会议把房地产放在“做强国内大循环”的段落里,而非单独成章,透露出“房地产不能脱离宏观经济单兵突进”的潜台词。换言之,稳楼市不是为了让房价再来一波“信仰之跃”,而是为了让居民敢消费、企业敢投资、银行敢放贷,最终把房地产从“周期发动机”降级为“经济稳定器”。
当然,药方再好,也怕耐药性。过去三年,购房者最大的“抗体”来自收入预期。稳楼市的尽头,是稳就业、稳薪酬。只有当年轻人不再担心“明天被毕业”,中产不再焦虑“股票账户腰斩”,限跌令才能真正退出舞台。否则,任何政策都像在沙滩上钉钉子,浪一来就被卷走。
会议末尾一句“高效办成一件事”,看似与楼市无关,实则点题:所有政策最终都要落在“人”的体感上。一位90后程序员能不能在三线城市用公积金顺利买房;一位宝妈能不能把老破小换成电梯三房;一位包工头能不能拿到被拖欠的工程款……这些微观叙事汇聚起来,才是“止跌回稳”真正的KPI。
所以,这场赛跑的发令枪已经打响:政策的耐力,市场的弹性,普通人的信心,三条曲线谁先触底反弹,谁就决定了2024年楼市的底牌。而底牌翻开之前,不妨记住四个字——止跌回稳,先止跌,再谈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