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已至,楼市寒意逼人。京城楼市,向来以稳健著称,如今也按捺不住,祭出了救市大旗。这背后,是怎样的焦虑与盘算?购房者又该如何审时度势?
故事,还得从一位住在北五环的小廖说起。去年,她盘算着将手中的小两居换成三居室,奈何受限于购房资格,加上房价不尽如人意,换房计划便搁置了下来。这个月,一则消息让她如同久旱逢甘霖——五环外购房不再受限!她兴奋地联系我,萌生了直接购置一套大三居的念头,甚至连现有房产都无需出售。电话那头,我能感受到她抑制不住的激动,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然而,我却给她泼了一盆冷水——北京亲自下场救市,市场依旧反应平平,何必如此急切?
1. 五环外的一声枪响:精准而仓促
上周五,北京楼市新政突袭而至,仔细研读,每一条都直击购房者的痛点:
解除限购枷锁: 京籍家庭和缴纳五年社保的非京籍购房者,在五环外购房不再受套数限制,单身人士的购房资格也得到了放宽。
公积金贷款加码: 二套房公积金贷款额度从60万提升至100万,符合条件的甚至可贷至140万。对于工作五年的年轻人而言,贷款额度增加到75万,相当于在昌平多买五平米。
降低首付门槛: 二套房首付比例统一降至30%,首套房认定标准放宽,全国范围内无未结清的公积金贷款即可算作首套。这意味着,购买一套400万的房产,首付可减少60万,无疑给购房者减轻了不少压力。
为何偏偏选择五环外作为突破口?数据揭示了真相:北京81.4%的新房库存集中在五环外,通州、顺义等地早已积压了大量的房源。然而,市场依然低迷。7月份北京二手房网签量环比下跌15.56%,价格同比下跌7.32%,已连续下跌28个月,创下历史记录。
2. 北京的无奈低头:焦虑与隐忧
北京楼市政策向来坚如磐石,此次主动松动,背后隐藏着难以言说的苦衷。
地方财政压力巨大: 上半年北京土地出让金同比下降43%。一位区财政干部私下透露,土地出让金占该区本级收入的46%,如今收入锐减,部分民办幼儿园甚至连续两年招生困难。
金融风险逐渐显现: 央行内部报告显示,北京房贷不良率在半年内上涨了0.8个百分点。
房产价值缩水: 某股份制银行信贷经理透露,去年评估价为800万的房产,现在最多只能按550万的评估价放贷,即便如此,仍担心砸在手里。
市场信心濒临崩溃: 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也出现了下跌趋势,市场缺乏信心。调查显示,92%的人认为房价仍将继续下跌。
住建部在座谈会上坦言:“房地产若垮塌,将影响上下游5000万人的就业。”作为首都,北京不得不出手。
3. 后续政策或将出台,房奴能否喘息?
五环外新政,或许只是开场锣鼓,后续或有更多组合拳。
据某大型银行信贷处的朋友透露,他们正在研究“前五年只还利息不还本金”的方案。以300万贷款为例,月供可从1.5万降至8000元,大大减轻了购房者的负担。事实上,过去一年,许多城市的银行已悄然开展类似业务。
保障房也在加速消化库存。朝阳区试点由国企以85折收购房产,然后改为保障房出租。通州一位业主得知消息后,连夜签约,表示“总比砸在手里强”。这一举措借鉴了青岛的经验,既能帮助多套房持有者解套,又能为新市民提供住所,可谓一举两得。
然而,政策力度越大,我们越要保持冷静。
中介老赵告诉我,新政出台24小时内,其门店新增23套降价急售房源,最高降幅达18%。“都是想趁政策利好出货的,真正来买房的只有三组。”
历史经验表明,2008年“四万亿”救市后,房价在14个月内反弹;2014年放松政策,降息并取消限购,房价在9个月内止跌。但如今,居民负债率高达72%,37%的家庭月供超过收入的60%,百姓早已囊中羞涩。
海淀的张姐去年想换房,先定了新房,再卖旧房,结果旧房降价三次才勉强售出,新房定金却被没收。如今的市场,卖房远比买房困难。
连北京都放下身段救市,可见楼市问题之严重。
小廖后来发来消息:“新房没买,旧房也没卖……突然想明白了,背着几百万贷款换大房子,还不如攥着现金睡得踏实。”
救市政策终究有限,北京的这一针强心剂能否奏效,最终取决于购房者的购买力。
当救市的信号弹升空时,我们务必冷静思考:
这接住的,究竟是救命的橄榄枝,还是最后一棒?
这笔账,必须仔细权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