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资本市场上演了一次意外惊喜,东风集团股份以“介绍上市+私有化”的组合拳,开启资本重构。
8月22日,香港联交所公告屏闪烁更新。东风集团股份(00489.HK)发布公告:旗下高端新能源品牌岚图汽车将以“介绍上市”方式登陆香港联交所主板,而东风集团股份自身将启动私有化程序从港交所退市。
几乎同一时间,东风集团发布2025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东风集团营收545.33亿元,同比增长6.6%,但归属于母公司权益持有人的利润仅为0.55亿元,同比下滑近92%。
这一次被迫为之但精心设计的资本运作,让一部分股民感受收获颇多到惊喜。
双轨重构
这场资本运作被称为“股权分派+吸收合并”的组合模式,两大核心环节互为前提、同步推进。
第一环节,东风集团股份将其持有的岚图汽车79.67%股权按股东持股比例分派给全体股东。随后,岚图汽车以介绍上市方式在港交所挂牌。
第二环节,东风汽车在境内的全资子公司作为“吸并主体”,向东风集团股份的控股股东支付股权对价,向其他小股东支付现金对价,实现对东风集团股份的100%控制。
整套操作的核心在于“介绍上市”这一独特的上市方式。其特殊性在于不涉及新股发行与融资,仅是将公司现有已发行的股份申请在交易所挂牌交易,实现证券的上市流通。
对岚图而言,这种方式好处显著:省却传统IPO中复杂耗时的新股发行环节,时间成本显著降低;不增发新股,避免了现有股东股权被摊薄的问题。
估值之困
东风集团股份的私有化退市,根本原因在于其在港股市场的长期估值失衡。
截至2025年7月31日,东风集团股份总市值仅为391.2亿港元,收盘价为4.74港元/股,PB(市净率)仅为0.25倍。这意味着其股票市值长期远低于净资产,估值严重低估。
受制于这种估值状况,东风集团股份上市以来未开展过股本再融资,已基本失去H股上市平台的融资功能。作为传统整车制造集团,东风在港股估值长期承压,未能充分反映其新能源转型,特别是岚图等新兴高增长、高技术业务的内在价值。
这种情况并非东风独有。近年来,多家在港上市的传统车企都面临类似困境,市场对传统制造企业的估值逻辑与国内对新质生产力的认可形成鲜明对比。
东风集团的利润结构变化清晰地反映了行业变革的冲击。2023年,东风集团应占合营企业溢利及亏损约为5.13亿元,较2022年同期的118.84亿元减少约113.71亿元。
这种下滑主要来自合资板块——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较同期减少约41.88亿元;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较同期减少约46.94亿元。
岚图崛起
与母公司的估值困境形成鲜明对比,岚图汽车作为东风集团自主打造的高端新能源品牌,近年来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2024年,岚图全年交付新车8.5万辆,同比增长约70%;2025年以来,已连续5个月单月销量破万,7月交付量突破12,000辆。
2025年1-7月,岚图累计销量达68,263辆,同比暴涨88%。7月单月交付12,135辆,同比增长102%,连续六个月环比正增长,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更令人惊喜的是岚图的财务改善。2023年,岚图汽车税后净亏损14.72亿元人民币;而到2024年,税后净亏损同步收窄至1800万元人民币,接近扭亏。去年第四季度,岚图已经实现单季度盈利。
岚图汽车CEO卢放今年6月公开表示,正努力在2025年实现全年盈利。
岚图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技术自研与生态合作双轮驱动的结果。岚图已布局专利4,737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高达84.63%。其自主研发的岚海动力平台兼容纯电/混动/增程多种动力形式,天元智架实现了L3级智能架构落地。与此同时,岚图积极与华为等科技巨头合作。
样本意义
东风这场资本运作的最大价值,在于为大型汽车集团在新能源转型浪潮中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通过“介绍上市+私有化”的联动创新,东风完成了一次资本重构。这套操作以看得见的“真金白银+潜力股权”保障了中小股东权益,提升了交易可行性与市场认可度。
私有化后,东风集团得以摆脱公众公司的短期业绩压力,可以更灵活高效地整合内部资源,将战略重心和优质资源向代表未来的岚图、奕派科技等新能源板块倾斜。
这种“腾笼换鸟,筑巢引凤”的改革路径,为更多央企以市场化手段优化资产和业务结构,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岚图登陆港股后,将以更清晰的定位参与全球竞争。2025年下半年,岚图计划三款新品密集投放。全球化方面,岚图已经登陆欧洲40国,2025年将进军中东市场(包括阿联酋、卡塔尔等地区),用户圈层从本土向高端商务场景延伸。
岚图登陆港股后,将拥有独立的融资平台面对新能源领域高研发投入(如800V超充平台、L3级智能驾驶、全新车型平台开发等),以及全球化布局所需的庞大资金(如海外建厂、渠道拓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