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市场不再买账央行故事,黄金白银接棒成为避险首选
一股与宽松货币政策背道而驰的潮流正在席卷全球债券市场,将美债收益率再度推向5%的警戒线。令人费解的是,这并非发生在经济过热或通胀失控的时代,而是伴随着全球央行密集降息的宽松环境。2024年,高达74%的央行采取了降息举措,进入2025年,降息次数已超过90次,创下疫情以来的宽松纪录。然而,市场却毫不买账,美债、英债、德债、法债等长期收益率同步飙升,纷纷刷新数十年来的历史高位。
市场用脚投票:不再相信央行,只关注财政账本
市场传达出的信号清晰而明确:投资者对央行的口头承诺已失去信心,他们更关注的是各国财政账本上日益扩大的窟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警告尤为令人警醒,其指出美国持续膨胀的债务恐将拖累全球金融市场。
美国当前的债务状况令人震惊。截至2025年4月,美国国债总额已突破36.4万亿美元,其中高达9.5万亿美元的债务将在未来12个月内到期。为了偿还旧债,政府不得不持续发行新债,但市场的购买意愿却在萎缩。2025年6月,面对1.2万亿美元的到期债券,美国财政部试图通过大幅提高利率至5%以上来吸引资金,然而,拍卖结果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场”,应者寥寥。
利息支出已成为美国政府沉重的财务负担。2025年,联邦政府的利息支付预计将接近1万亿美元,这一数字不仅超过了医疗支出,甚至与国防开支相当,成为预算中占比最高的支出项。这意味着,政府每筹集100美元,就有相当一部分被用于支付利息,而非投资于教育、基建或公共服务。
发达经济体债市“病历单”:赤字与通胀的恶性循环
美国的困境并非孤例。英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8月底飙升至5.64%,创下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较2020年的低点上涨了近15倍。展望未来,英国债务占GDP的比重可能攀升至274%,仅利息支出就将吞噬国民经济的13%。
日本的债务负担更是触目惊心,早已超过GDP的250%,位居世界首位。尽管日本央行长期通过“收益率曲线控制”压制利率,但其30年期国债收益率依然突破3.2%,创下历史新高。
法国的财政状况同样堪忧,其财政赤字常年维持在GDP的5%以上,早已突破欧盟设定的3%上限。近期,法国与德国国债收益率的价差突然拉大,暗示着投资者已开始质疑法国政府“削债计划”的执行能力。
这些发达经济体的债市“病历单”共同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当财政赤字与通胀压力相互纠缠时,央行的降息操作往往难以奏效,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债券市场的“义警”回归:惩罚财政失序
债券市场的“义警”已经重新回归,他们通过抛售债券来惩罚那些财政纪律涣散的政府,并要求更高的收益率作为承担风险的补偿。2010年代“低收益率将永远持续”的普遍预期已经彻底终结。
这种转变在多个市场都有体现:美国长期国债拍卖需求疲软,英国30年期国债销售遇冷,日本30年期国债在2025年的拍卖表现不佳。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传统的避险行为也在减弱。过往的危机、战争或冲击往往会引发对债券的抢购,但在2023-2024年,即便全球冲突频发,债券收益率却几乎没有下跌。投资者如今更关注通胀和债务问题,而非不计代价地追求安全。
量化紧缩与贸易保护主义:双重压力下的债市
尽管美联储维持高利率,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也已开始降息,但债券收益率却不降反升,这很大程度上归咎于量化紧缩(QT)政策。各国央行过去通过大规模购买债券(量化宽松)来压低收益率,如今它们正在缩减资产负债表,减少作为债券买家的角色。当投资者需要吸收更多市场供应时,自然会要求更高的回报。据巴克莱银行的研究报告,仅2025年9月15日一天,就可能从银行系统抽走近2000亿美元的准备金,这种流动性“大抽水”进一步加剧了债市压力。
此外,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也在加剧通胀担忧。2025年4月,其宣布的“对等关税”政策将钢铁关税从25%提高至50%,引发了全球市场的恐慌情绪。此类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不仅可能推高进口商品价格,还可能引发全球供应链重组,带来成本上升,从而进一步强化通胀预期。
黄金白银的春天:信心危机中的避险天堂
当“无风险资产”自身的安全感开始瓦解,资金便会自动寻找新的锚点。黄金和白银,成为了这场信心危机中的天然赢家。2025年,黄金价格已上涨超过33%,涨幅是标普500指数的三倍。白银同样表现强劲,价格冲破40美元/盎司,分析师预测其在当年秋季可能触及46美元。
虽然有人认为这涨幅过于夸张,但换个角度看,这或许是对深层次债务风险的合理定价。黄金白银不依赖任何政府的信用背书,也不会因某个国家的赤字扩张而“贬值”。在债务螺旋愈演愈烈的时代,它们成为了资本市场最后的保险。
白银的上涨还有其独特逻辑。它不仅是避险资产,更是重要的工业金属。全球光伏装机量连续三年保持20%的增速,而每块光伏板都需要20克银浆,仅此一项年耗银就超过5000吨。同时,新能源车电子元件用量是燃油车的3倍,例如特斯拉每辆车就要消耗1.6公斤白银。工业需求如同一块海绵,正在不断吸收着白银库存。世界白银协会的数据显示,2025年白银缺口将扩大到1.49亿盎司,相当于全球六分之一的白银年产量。
资金流向也清晰地印证了金银的强势。美国鹰扬银币销量连续6个月高于五年均值,黄金ETF在2024年实现了四年来的首次净流入。技术面的突破也触发了大量买盘:黄金突破3500美元关键阻力位后,CTA基金的空头回补和矿业套保盘的撤退,都进一步推升了价格。
中国市场的散户投资者也开始积极参与。某头部券商的白银T D交易量在2025年6月环比暴涨280%,部分银楼甚至出现了现货断供的现象。COMEX白银期货的未平仓合约在三个月内暴增60%,显示大量资金正涌入该市场。
央行黄金储备增加,美元信用削弱,去美元化加速
全球央行也在持续增持黄金。2024年全球黄金需求达4974吨,创历史新高,其中央行购金占比达到21%(1045吨),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央行是主力购买方。中国人民银行已连续5个月增持黄金,其背后的逻辑是通过黄金储备多元化来对冲美元风险。
美元信用的削弱是推动金银上涨的重要因素。美国债务/GDP比率突破130%,利息支出占税收的比例高达40%(十年前仅为10%),这加剧了市场对美元长期价值的担忧。美联储的降息预期及债务货币化趋势,进一步压制了美元指数,利好以美元计价的黄金。
全球“去美元化”的进程也在加速。多国央行正在加强储备多元化,以规避对单一美元资产的过度依赖。在此过程中,黄金作为非主权储备资产,吸引力显著提升。2024年三季度,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降至57.4%,创30年新低,且这一比例仍在持续下降。
结论:金融秩序裂缝,金银牛市难终结
债券市场不再买账央行的故事,只认财政的数字。央行降息的号召力正在减弱,因为市场真正担心的,是财政的天花板。赤字常态化之后,债券市场的波动可能比股市更为剧烈。
美债收益率逼近5%,并非一个孤立事件,而是整套金融秩序出现裂缝的信号。只要这个裂缝存在,黄金白银的牛市就很难轻易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