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之间摩擦不断、博弈越来越激烈的节骨眼上,能源问题一直是我们特别关注的大事。毕竟谁都不希望关键时刻被人“卡脖子”,对吧?而俄罗斯作为全球数一数二的能源大国,自然成了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合作对象。
根据俄罗斯媒体9月2号的报道,中俄最近正式签了关于“西伯利亚力量-2”号的备忘录。别看它名义上叫“备忘录”,俄气公司的老总米勒可是明说了:这可不是随便签签的文件,是有法律效力的!而且,这次蒙古也加入进来了——三国一块儿商量好了,这条管道就从俄罗斯经过蒙古再通到中国。
对中国来说,这当然是个好消息,管道一旦建成,咱们每年能从俄罗斯多拿到5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而且一供就是30年。虽然单靠这一个项目,不可能彻底解决咱们的能源安全问题,但和其他项目综合起来,多少能够降低对海上能源通道的依赖。更何况,多用天然气还能让咱们的能源结构更清洁,对减排也有帮助。所以这个消息一出来,国内外的媒体和专家都特别关注。
然而指出的是,凡事都有两面性,这个项目之所以谈了这么久才终于敲定,关键就在于路线之争:俄罗斯一直坚持要让管道从蒙古过境,而我们一开始是希望中俄直连,不经过第三国。后来莫斯科又提出走哈萨克斯坦,再接到中国的“西气东输”管道,但我们也没同意。实际上,一直到今年四月份,中俄还在为路线问题争来争去。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我们一开始不同意过境蒙古,为什么最后又点头了呢?这里头恐怕有几层考虑。
首先不得不承认,从工程角度讲,走蒙古确实更省事。这条管道的起点在俄罗斯最北边的亚马尔半岛,而蒙古正好夹在中俄之间,路线相对来说是比较直的。如果绕开蒙古,不管是往左还是往右,都得额外多修很长一截,成本要高不少,施工难度也大。所以俄罗斯一直坚持这个方案,确实有它的道理。
那我们之前为什么反对?说白了,就是对蒙古不太放心。蒙古虽然被中俄两国“包着”,但它一直有点自己的小算盘,总想搞什么“第三邻国”策略——说白了就是想拉美国进来平衡中俄的影响力。我们当然会担心,如果管道过境它那儿,万一哪天它拿这个说事、甚至搞“断气”威胁,那咱们不就被动了吗?所以一开始我们坚决主张直接连通,不经过任何第三国。
但最近情况有了变化。在9月3号阅兵之前,中俄蒙三国领导人专门在北京见了面,会上咱们提出要建立“命运共同体”,蒙古方面则对中蒙关系予以了高度评价,总之说了不少好话。看得出,在普京的牵线下,蒙古这次表现得比较务实,可能也意识到这个项目对它自己也很重要——每年能收不少过境费呢!可能是在普京的撮合下,咱们对蒙古的信任又多了几分,态度也就松动了。
还有一点挺有意思,就在三国会谈的同一天,俄罗斯总统助理帕特鲁舍夫突然对日本放了一番狠话,警告他们“不要扩军”、“别对中俄秀肌肉”,否则就是“自取灭亡”;老帕甚至表示,如果日本一意孤行,俄罗斯绝不会“坐视不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在9·3这个敏感时间点表态支持我们,俄罗斯这么出力,咱们自然也得礼尚往来,于是在能源问题上“送个顺水人情”,同意了过境蒙古。
所以总的来看,中国最后点头让管道过境蒙古,其实是综合考量之后的结果:既考虑了工程上的难处,也因为普京为蒙古担保,再加上俄罗斯在别的方面“表示了诚意”。
说到底,这种大规模的合作,从来都不是单看一个条件,而是各种利益相互平衡之后的产物。这条管道将来真建成了,也不光能给中国送来紧缺的能源,还会让中俄蒙三国之间的联系更紧密——当然,怎么管控好风险,咱们肯定心里有数。